题本递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的御批笔锋如刀,力透纸背:
> “周卿所见,深契朕心!京大积弊,非雷霆手段不足以荡涤澄清!着内阁会同礼部、吏部详议细则,即于京师大学堂试行!务求实效,为天下学府表率!倘有成效,着即推广!钦此。”
批语中“深契朕心”、“雷霆手段”、“务求实效”几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内阁首辅王紫涵心头一凛。他立刻召集相关阁臣及礼部、吏部尚书至文渊阁深处一间密不透风的静室。室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凝重。
周铁砚绯袍在身,端坐一侧,感受着来自礼部尚书李光弟和吏部尚书贾天祥那若有实质的审视目光。
“诸公,”王紫涵将御批誊本置于案头正中,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陛下圣意已明,周祭酒所奏‘刮骨见髓,破而后立之策,当在京大试行。今日闭门会商,一为领会圣意精髓,二为议定可行细则,务使此策既能涤荡污秽,又不致动摇学府根本,引发过大动荡。”他特意强调了“可行细则”与“不致动摇根本”,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周铁砚身上。
李光弟年近六旬,保养得宜的脸上此刻却浮着一层忧色,他捋了捋修剪整齐的胡须,率先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官制的铁律上:“王阁老所言极是。陛下锐意革新,臣等自当竭力奉行。然周大人此策,有一大关节,恐难逾越。”他顿了顿,看向周铁砚,“京大祭酒之下,设司业、监丞、典籍、博士厅主事等大小学官二百一十七员。按《大明会典》及吏部铨选条例,此等职位,品级虽非顶尖,却属清流要津,非两榜进士出身者不可轻授!若依周大人之策,将旧员尽数黜落,顷刻间空缺二百余进士之位!试问,从何处立时拔擢如此之多的合格进士填补?难道真要从那些尚无官身、仅通经义的应届监生、甚或举人中擢升?此非但乱了朝廷名器,更是动摇国本之举!朝廷取士,三年大比,自有法度,岂容一学府僭越?”
吏部尚书贾天祥立刻附议,语气带着官僚特有的圆滑与警示:“李尚书所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周大人欲扫除积弊,拳拳之心可鉴。然破旧易,立新难。此二百余学官之位,牵涉吏部铨选、官员升转之定制。若骤然全换,不仅京大自身教务可能瘫痪,更恐引发天下士子对朝廷取士公正之疑虑,乃至质疑吏部权柄!此绝非小事。”他看向王紫涵,意有所指,“阁老,此事关乎朝廷体统,万望慎之又慎。”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沉沉压在周铁砚肩头。他深吸一口气,迎着李、贾二人质疑的目光,挺直了背脊,声音清晰而坚定:“二位部堂大人虑之深远,下官感佩。然下官斗胆一问:这二百余学官之位,当真非进士不可?其所司何职?或为典籍整理,或为生员考勤,或为学舍管理,或为钱粮支用……此类事务,所需者,乃精于实务、通晓规章、廉洁奉公之才!进士出身固然清贵,然其学识是否尽皆匹配这些具体职司?且多年沉疴之下,此等位置已成盘根错节利益输送之节点,进士身份反成其护身符与贪墨之阶!此等官制,捆绑于教育肌体之上,犹如枷锁,使其臃肿不堪,步履蹒跚,谈何‘教以育人,学以致用?”
他目光炯炯,扫视全场,抛出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下官以为,教育之事,当有其独立之体系!犹如交通、银行、乃至工部之营造,各有其专业所需之才具与运行之法则!若事事皆以通用官制套之,以进士资格为唯一圭臬,其结果只能是机构叠床架屋,人浮于事,外行指挥内行!京大要革新,要真正服务于陛下所期许之‘教育清廉、教育公平,首先便要打破这层官制枷锁!学府之管理职位,当以其所需专业能力与德行操守为选拔标准,而非唯科举功名是举!此非僭越,实乃使教育回归其本真之道!”
一直沉默的
第482章 京大去官僚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