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零五章 豁贱为良[1/2页]

我真是大昏君 样样稀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皇帝几年来任用重用的都是忠勇之臣,光如此还不够,在待遇上也没亏待过他们。
      这样以诚相待,又岂能换不来将领的拼命死战?更别说是在那个时代,忠君爱国是同样的概念,是身为臣子的第一本分。
      当然,不排除有狼心狗肺的家伙,但那是个例,不会影响到平辽灭奴的大业。
      而建奴在海城惨败后,明军士气旺盛,就如同打顺风仗那样的气势陡涨。特别是中高级军官,更是想抓住建功立业的机会。
      毛文龙决定大举进攻鸦鹘关,打通前往赫图阿拉的道路,在辽沈建奴赶到前端掉其老巢。
      计划布置得周密细致,兵力也是十分的充足。只不过,限于通讯的速度,他并不知道鸦鹘关的守军已剩不多。
      刘兴祚、孔有德的骑兵,以小队渗透进建州的明军,还有毛承禄所率的混成协,逼进赫图阿拉,迫使阿济格率部增援,使得鸦鹘关守卫空虚。
      尽管出乎意料,但目的达到就是成功。就算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可鸦鹘关被攻取,东江镇全军杀入建州,已经宣告了建奴老巢被端,成了丧家之犬。
      ………………….
      海城大胜后,熊廷弼统率全军继续北上,进攻鞍山。
      当时的鞍山名为鞍山驿,听名字便知道是个不大的地方。没有深壕高墙,建虏直接弃守,显然是与海城作了比较后,做出的选择。
      明军继续向北推进,速度不算快。因为熊廷弼还想着让建奴产生侥幸心理,在辽沈与明军进行攻防作战。
      在辽沈作战,明军的补给线不会拉得太长,也更有利于四面合围,一举歼灭。
      熊廷弼最担心的还是建虏尽弃城池,向北方逃窜。
      虽然这对于明军来说,省了攻打城池的力气,也光复了辽土。但从长远来看,却还是一大隐患。
      但当熊廷弼看到建虏大踏步后退,并尽迁其民时,立刻意识到他的设想恐怕落空了。
      他马上松开了对骑兵的约束,曹文诏的飞骑加上数千枪骑疾速北上,步兵也加快了行进速度,直扑辽阳。
      …………………………….分隔线……………………………………
      裹脚的起源有数种说法,最早的是隋朝,最晚的是北宋。
      到了明朝,裹脚的一般都是大家闺秀,普通百姓间没有兴起。而且,明朝皇室不裹脚,宫女有裹脚的入宫都要放足。
      据说太祖的马皇后是大脚,宫中便不许裹脚,皇后、妃嫔皆是如此。
      平辽大战已经开始,京城还没接到海城大胜的消息,但皇帝却没闲着,显然已是等不得了。
      大明女子严禁裹脚,已裹脚的全部放足,若有违反,严惩!
      圣旨下得相当突然,没有人明白皇帝怎么又盯上了女人的脚?不管你怎么想,哪怕是皇帝心血来潮,也得执行。
      可皇帝显然不光是注意到了女人的裹脚,还关注了更多的弊政,或者说是封

第三百零五章 豁贱为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