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九十七章 以工代赈——职业转换[2/2页]

我真是大昏君 样样稀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赋税,这本来就是既增加花费,又减少收入。再建大工程,好象是冲突和矛盾的。
      但皇帝想到的是以工代赈,不仅是修铁轨,还有水利、道路、植树造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上马实施。
      尽管有移民等政策,但很多老百姓还是要在原地居住,哪怕是灾害导致不能耕种,或是收成很少。
      光吃赈济粮嘛,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既然不能种地,那就出力干工程,一样能挣上饭吃,只不过暂时换个工作罢了。
      不吃闲饭,修建起来的基础设施又增强了国力,使得大明帝国具有了更加强劲的振兴后劲,岂不是两全其美?
      从另外一方面考虑,以工代赈所付出的工钱,还要比正常年景时低很多。受灾的百姓,能吃上饭,还能吃饱,甚至能让家人也不挨饿,还不满足?
      孙元化属于技术官员,一门心思投在科研上,对于政务,显然要粗疏。他没想到长远,只看到了投入资金的巨大。
      皇帝也不是要大包大揽,把修铁路的工程全拿下。何况,内帑都拿出来也不够。
      而道路运输的便捷对谁最有利,自然是商贾。
      皇帝要集资,目标自然也是这个群体。发行债券,或者成立铁路运输公司,让出资人享受红利,或是得到运输的便利,都是现实的办法。
      拿过孙元化呈上的图纸,皇帝看到的是钢铁车轴、木制车厢,还有尺寸、载重量等数据。至于轨距,皇帝不记得后世是多少,但先造出来的就是标准,还是要推行世界的国际标准。

第三百九十七章 以工代赈——职业转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