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18章 一篇论文引发的血案(下)[1/2页]

花开美利坚 叫我神灵大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坐在洛杉矶的黑色玫瑰酒吧,文森特有些气闷最新章节。
      作为FBI负责对互联网的管理人员来说,文森特这些天的日子,都过得不怎么舒畅。
      一杯酒、接着一杯酒,文森特这个时候已经是半醉了,但是他依然心中有气。
      ——一个特别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了开来。
      而这个消息的始作俑者,却是……一篇论文。
      但是,在文森特看来,这篇论文的作者,肯定是没安好心的。
      是的,绝对是阴谋!
      这是阴谋!
      文森特的直觉很灵敏,这其中的确有阴谋,但是他用的地方却错了。
      作为FBI探员,文森特颇为愤世嫉俗,对于这件事情,他感觉非常的不爽。
      而恰好,这个时候,网络检查员查询到了又有一个大型论坛正在讨论相关的消息。
      ——所以在那个时候,文森特就下了一个决定:删帖!回骂!将这种不良风气坚决的杜绝掉!
      不得不说,文森特的想法很很好的。
      但是很遗憾,在实行的过程中,他遭到了重重阻碍。
      ——居然有人骂他是五美分!
      那是CIA的称呼,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都怪那群临时工!他们把我们坑惨了!
      但是很快,文森特就觉得不对了。
      这情况不对劲,咱们美国人民似乎都是善良的羊羔,他们为啥会这样群情激奋?这不科学啊!
      于是,文森特就果断的认为,这些人就应该是间谍、要不然就是破坏分子!
      文森特的少年时期正好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他深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文森特便认为,这些人都不是好人!
      麦卡锡主义是什么?
      这是1950~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嗯,他们崇尚自由——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人士直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
      在这个时候的美国人人自危。
      这种人人自危。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呢?
      ——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最新章节。
      而不比现在的中国更疯狂。
      在那个时候,就在1950年2月9日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打向国.务院”。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他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在俄亥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
      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
      这个折腾的事情和中方的还不一样。麦卡锡就是一个政治投机份子,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而接下来的折腾的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人。
      虽然很多人反对麦卡锡。但是麦卡锡的洗脑却还是很成功,相信他的人也不是没有。
      就比如文森特。
      在他看来,互联网到处流窜着苏联份子,对于这些人,就应该全美国的去搜索、去搜捕!
      “一杯威士忌,谢谢。”
      一个人坐在了文森特的旁边。
      他是格里高利。
      格里高利是一个居家好男人,虽然情感方面有些迟钝,但是照顾家庭还是不错的。
      不过格里高利这么气闷,还是少有的。
      而格里高利生气的原因……则来自于互联网。
      准确一些,是来自于互联网上面的消息。
      源于互联网传播而来的消息。让格里高利的怒气几乎爆棚。
      FBI不仅仅要求他们删帖,还强硬的要求接管互联网!
      这事情让他很生气!
      格里高利很生气!所以他宣布——要把FBI给告了!
      但立刻的,埃德森小姐就找上了自己,被封存的服务器,也被交给了格里高利。
      呃……这事情听着没什么,但是突然想到了埃

第1018章 一篇论文引发的血案(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