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七章 旅途[2/2页]

大明王朝之蓝海 沙沙媚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分工越细,瓷器做得越精美。
      这边的窑场,有官窑也有民窑,现如今又出现了官搭民烧。什么是官搭民烧呢?说来话长。从宣德爷时候起,这里的御窑场每年通过工部颁发烧造瓷器的定额,称为部限,但是,在部限以外,朝廷又经常临时加派烧造任务,这种额外的加派称为钦限。嘉靖爷以后,瓷器烧造的数量激增,御窑场一般只烧造部限的任务,钦限任务多半分派给民窑完成,这就是官搭民烧。
      这官搭民烧啊,官窑和民窑相互交流和学习,官窑不至于疲于奔命粗制滥造,民窑学了官窑的绝技,水平大大提高,对大家都有好处呢。
      太祖爷海禁期间我们这边瓷器还有偷偷出海的,等到隆庆爷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这边大量的瓷器出口到海外。到如今,我们这边民窑更是为西洋各国特制了大批器皿,图案纹饰都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的。
      这西洋国的订单啊,都有那固定的客商,他们和西洋人有往来,可以拿到订单,但是他们没法和这边窑场直接打交道,而是要通过我们老板这类商家来做这笔买卖。我们老板拿到订单,能清楚地知道哪些窑场可以做哪些事,可以把一笔大单分到几个窑场里,保证按时按质完成订单。”
      李知能正说着,胡明突然伸手按住了他,一边小声对顾汇海说道:“顾大人,前面茶坊里我们老板就和一个有西洋订单的客商在谈生意,我们可以去打个招呼。”
      “梁老板,这就是我们老家奉新的父母官顾大人,顾大人想看看我们这边的瓷器行情。顾大人,这是我们的东家梁老板。这位是李老板,专门做西洋生意的客人。”
      “久仰,久仰!”大家拱手客气。
      “李老板,梁老板,你们继续,我们不打搅了。”顾汇海说道。
      “我们已经谈完了,又做成了一笔生意。顾大人要是不嫌弃,我们一起喝杯茶。”两位老板都是生意场上跑溜的人精,对顾汇海自然是客气得紧。刚才跑了一大圈,大人还好,顾延龄已经有些累了,顾汇海便答应了。“真是不好意思,那就打扰两位了。”
      那位客人,名叫李旦,四十来岁,是从吕宋岛那边过来的。李旦李老板长期在那边做生意,是吕宋岛的华人首富,还有庞大的船队。因为近来占据吕宋的佛朗机人越来越蛮横无理,经常敲诈华商钱财,甚至无故杀害平民,李老板早已心生退意,有意往澎湖、日本方面发展。
      “唉,想那佛郎机国,离着吕宋千山万水,仗着有他们国王撑腰,倒把我大明子孙随意杀戮。其实,我们在海外做生意的,也想着……话说早些年林凤前辈,若不是佛郎机人和朝廷两面夹击,也不至于……顾大人说得对,朝廷要是肯招抚海商,不限制我们的自由,我们当然愿意缴纳赋税,为大明开疆拓土,谁愿意做那无根的浮萍呢?算了,不说这些了。”李老板有些伤感。
      梁老板见此情景忙挑开话题:“顾大人此次是特地来考察本地瓷器产业还是路过?”
      “路过。家父寿辰,恰好赶上三年任期述职,顺便给老父祝寿。”
      “顾大人真是忠臣孝子,家国两全啊。”梁老板笑道。“顾大人老家是……”
      “松江府上海县。这一路带着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家眷看看黄山啊,苏杭啊,这些大好河山,繁华世界。”顾汇海也笑道。
      “哦,顾大人倒是和我同路呢,我也要到苏杭、湖州一带再采购些生丝、绸缎、绣品,顾大人不介意和我同路么?”李老板和顾大人说起话来颇相投,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那是求之不得啊。”顾汇海笑道,“说起绣品,不知李老板可曾听说过最近流行的沈绣?”
      “听说过啊。不过那些顶级绣品,只在沈沉沈老板的铺子里有得卖,出货量很小,我们倒没想到要做这个生意。我和湖州沈老板是长期合作伙伴,这次我还要去和他谈一大笔买卖呢。”李老板答道。
      “这可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了。”顾汇海大笑道,“那沈绣,就是内子教了一帮子学徒绣出来的,那沈沉沈老板,也是我的义兄啊。我那县衙隔壁就是沈家花园。我这次也要去湖州拜访沈兄的,如此,我们更要同行了。”
      “真是巧啊。”一桌人都不由得赞道。
      “还有巧的呢。你们看,说曹操曹操就到,那不是大奶奶和二奶奶带着小小姐在逛街么?”李知能眼尖,从敞开的窗口一眼瞧见大奶奶端姨娘一行人。“要不我过去请奶奶们过来?”
      “咦?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两个都过去看看,别让奶奶们吃亏了。”顾汇海看着眼前的情景,大惑不解: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十四五岁少年,手里举着一个什么东西,口里喊着什么,从后面狂奔至青娘跟前。

第二十七章 旅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