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民乐大师了,二胡的各种技巧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运用得精准无比。
若再将真气贯注于器乐内,甚至可以达到“音杀”的效果,当然现时这场合不需要这么夸张,手中杂木所制二胡也禁不起。沐晨宾只将少许真气注入琴弦,使得乐声更饱满响亮,盖过环境杂音,向更远处传递。
不知不觉中,四周已围满了听众。
《二泉映月》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还有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一共六个段落,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
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乐曲在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仿佛可以听到作者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
周围的听众听《二泉映月》就是在听一段凄惨的故事,就好像自己也尝尽了人间苦楚,饱受了人间沧桑,但同时心里边又不甘,竭力呐喊,挣扎,向着命运抗争。《二泉映月》的曲调之悲,意境之凄凉,那旋律给人的印象深刻之极,让人久久不能忘却。
不少人已经在落泪,而盲人女孩家境贫寒,又双目皆盲,更是与曲意深具共鸣,此刻已是泣不成声,绝美的脸蛋挂满泪珠。
一曲奏毕,人群沉默了近一分钟,尔后爆发出响亮的掌声。
大杀器不愧是大杀器,凄凉悲哀催人泪下,再加上沐晨宾这身破破烂烂的要饭装衬托,很是卖了一番惨,于是不少人抹着泪往小盆里放钱,一时间盆子满是花花绿绿的钞票。
沐晨宾随意从中取了几张,把盆子连同二胡一起递回盲人女孩手中,“谢谢姑娘!”想了想又拍拍女孩的手,道了声“加油”,女孩呆了一下,急声问道:“这位大哥!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二泉映月》。”——挥挥手,人已远去。
第二章 曲名《二泉映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