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1章 除夕定策 南山夜话启新篇[1/2页]

四合院局外人 高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除夕夜的万盛电力调度中心,灯火通明,像一座孤岛,隔绝了窗外辞旧迎新的喧嚣与绚烂烟花。
     屋内,一口粗犷的大铁锅悬吊在简易铁架上,底下柴火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锅底。
     锅里,自家腌制的酸菜在滚沸的汤水中翻滚,浓郁酸香霸道地混合着柴火特有的烟火气,在略显寒冷的空气中蒸腾弥漫,驱散了冬夜的寒意,也勾起了人最原始的食欲。
     肖承功坐在一张磨得发亮的塑料凳上,褪去了平日的严肃,显得格外接地气。
     他手里捧着小半块烤得焦黄、边缘带着微微焦糊的玉米饼,正就着滚烫酸辣的汤锅吃得投入,额角甚至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暖意从胃里升腾,驱散了一整天的奔波疲惫。
     “肖区长,尝尝这个,自家坛子泡的老酸菜,酸得够劲!配上这柴火味儿,才是咱老家的地道年味儿!”
     一位满面风霜、双手布满老茧的老师傅,用大勺热情地捞起一筷子酸菜,不由分说地放进肖承功面前那只粗瓷大碗里,汤汁溅出几点,落在斑驳的旧木桌上。
     “好,好!真香!”肖承功毫不嫌弃,夹起送入口中,酸爽开胃的口感让他眼睛一亮,由衷地赞道,“这味儿正!比我在城里吃的那些馆子味儿地道多了!有小时候的味道!”
     他目光真诚地扫过围坐一圈的工人们,那一张张在热气和灯光映照下显得红扑扑的、带着疲惫却洋溢着淳朴满足的脸庞,“大家辛苦一年了,尤其是除夕夜,万家团圆的时候,还得坚守岗位,保障全区用电不断,我代表区委区政府,真心感谢大家伙儿!这顿年夜饭,吃得舒坦、暖心!”
     “肖区长客气了!”“应该的,保电就是保民生嘛!”“您能来跟我们一起吃这锅边炉,咱心里也热乎!”
     工人们七嘴八舌地回应着,气氛更加热络起来,简陋的屋子里弥漫着暖融融的人情味和浓浓的年味。
     然而,这温暖而质朴的场景,却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万盛的另一面——那些藏在贫瘠石头山褶皱里的村落。
     工业园区的钢筋骨架、旅游栈道的宏伟蓝图、未来丰沛税源的规划,固然令人振奋,但如何让这即将涌动的“活水”,真正渗透、滋养到那些此刻可能正为来年提留款发愁、守着薄田苦熬的农民兄弟?
     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比眼前滚烫的酸汤更灼烧着肖承功的心。
     匆匆告别了这群可敬的守夜人,牧马人强悍的引擎在寂静的深夜里发出低沉有力的咆哮,撕裂了除夕最后的夜色,像一支离弦的箭,直奔南山深处那个被温暖灯火等待着的家。
     推开厚重的老宅客厅门,已是凌晨两点半。
     温暖的灯光如水般倾泻而出,电视里春晚重播的声音开得很小,成了背景音。
     肖镇穿着一件舒适的羊绒开衫,和李小云并肩坐在宽大的布艺沙发上,茶几上摆着没怎么动过的瓜果点心和两杯温热的清茶。听到门响,两人同时抬头望来。
     “爸,妈,还没睡?”肖承功带着一身深夜的寒气走进来,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疲惫。
     “等你。”李小云立刻站起身,快步迎上来,习惯性地伸手替他拍打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语气里是掩不住的心疼和嗔怪,“你这孩子,又开夜车!就不能明天白天再回来?这黑灯瞎火的山路,多让人担心!
     饿坏了吧?灶上一直煨着老母鸡汤,给你下碗鸡汤面暖暖胃?”她说着就要往厨房走。
     肖镇没动,目光锐利却含着不易察觉的关切,仔细扫过儿子略显憔悴的脸颊:“万盛那边,都妥当了?没出什么岔子?”
     “嗯,都安排好了。最后一站就在电力调度中心,跟值班的师傅们一起吃了顿‘土家打边炉,挺热闹的。”
     肖承功脱下厚重的外套,在父母旁边的单人沙发坐下,接过母亲李小云端来的热茶,暖意瞬间包裹了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指。
     他捧着茶杯,眉头习惯性地蹙起,看向父亲,“爸,跑了一圈,心里……更不踏实了。
     工业旅游算是开了个好头,骨架搭起来了。
     可广大农村……石头山地,种啥都难,产量低得可怜,交了公粮和各种提留摊派,一年到头能糊口就不错。
     年底下去慰问,下面乡镇的同志提起这个,唉声叹气,愁云惨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肖镇端起自己那把小巧温润的紫砂壶,慢悠悠地啜了一口热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瞬间变得更为锐利和深邃的眼神。“急不得。”
     他声音沉稳,“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
     他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地抛出一个信息,“对了,你七哥的事,定了。四月四号,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就摆九桌。”
     “钓鱼台?!”肖承功差点被一口热茶呛到,咳了两声才瞪大眼睛,“爸,这……老秦叔管这叫‘低调?”
     他想起自己那位一向强调艰苦朴素、反对铺张的亲家公秦颂歌的父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哼。”肖镇鼻腔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哼,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显然也觉得这所谓的“低调”实在是过分得有些黑色幽默了。
     他放下茶壶,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那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说回农村的事,”他把话题拉回正轨,“光靠财政输血、工业反哺,不够,治标不治本。
     得想法子,让地里自己长出金子来,让农民兄弟靠自己的双手富起来。你在口外镇搞药材种植,那个思路是对的。
     万盛这地方,山多地薄,石头山土壤贫瘠,成片种粮确实没出路,但种点耐旱、对土质要求不那么精细的药材呢?比如金银花、柴胡、板蓝根?”
     “药材?”肖承功眼睛骤然一亮,仿佛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公司加农户。”肖镇清晰地吐出这四个字,如同在棋盘上落下一枚关键棋子,“你牵头,以区里的名义成立一个区属的商贸公司,或者更专业点,直接成立万盛制药公司。
     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的种苗、科学的种植技术,最关键的是——和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保底收购合同!”农民兄弟只管按要求,把地种好。
     市场风险、价格波动,公司担大头!确保农民旱涝保收,种出来就不愁卖!
     把分散的、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捆到公司这条大船上。
     先在一个基础好、干部得力的村子搞试点,摸索经验,成了,再迅速铺开!
     如果万盛本地的土地、气候实在不合适某些核心药材,”肖镇眼中闪过果断的光芒,“那就把网撒大点!撒到周边几个更穷、但可能有合适土地和气候的区县去!
第41章 除夕定策 南山夜话启新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