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章 离家156年后回归[2/2页]

四合院局外人 高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镜的中年人推了推镜框。
     “系咯(是啊),换我哋自己嘅兵仔驻守(换我们自己的人来驻守),心安理得!”另一个接口道,语气中透着踏实,“希望真系似新闻讲嘅咁(希望真像新闻里说的那样),唔扰民(不扰民),纪律严明就好(纪律严明就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讲装备好先进?(听说装备好先进啊),话系咩‘数字化合成旅(说是叫什么‘数字化合成旅),仲有电子战(还有电子战),犀利到可以隔空整坏敌人啲嘢(厉害到可以隔空弄坏敌人的东西)!”
     年轻些的伙计语气里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希望系真嘅啦(希望是真的啦)!最紧要系平平安安(最要紧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过埋听日(顺顺利利度过明天)!”
     鱼蛋档老板擦着手,望向窗外霓虹闪烁的街道,那闪烁的光映照着他眼中深切的期盼。
     空气中弥漫着鱼蛋的焦香、咖喱的辛辣,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紧张与巨大喜悦的期待——这是属于156年漫长等待终点的市井烟火。
     1997年7月1日,下午。
     阳光炽烈。宝安与港城交界的落马洲口岸附近,树荫下停着几辆外观普通的黑色轿车。后座的车窗降下一条缝隙。
     肖镇陪同着长辈坐在车内。长辈精神矍铄,目光透过车窗,沉静地注视着新界北区的景象: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是宁静的村屋和点缀的农田,更远处,元朗新市镇的高楼轮廓在热浪中微微摇曳。
     路上的车流明显比往日更密集,挂着两地牌照的货车和小轿车穿梭不息。
     偶尔能看到路边有市民驻足,或举着小小的紫荆花区旗,或拿着相机,对着“欢迎驻港部队进驻”的标语牌拍照留念。
     “很平静。”长辈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欣慰,“老百姓该做什么还是在做什么,没有恐慌,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人心安稳了,回归才算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肖镇点头应道:“是的。部队已经按照计划,低调、有序地进驻了各个指定军营。纪律是铁的要求,绝不能扰民。”
     他们的车缓缓驶过那道无形的历史分界线标识。
     肖镇指着远处一处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的崭新营区:“您看那边,石岗军营,我们的战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
     长辈眯起眼睛,仔细地望过去。营区整洁肃穆,岗哨身姿笔挺如松,隐约可见车库里新型装甲车漆面反射的阳光。
     他微微颔首,露出满意的神色:“好,好。兵营就得有兵营的样子,干净利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支能打仗、守规矩的队伍。”
     他拿起放在膝上的望远镜,望向营区门口站岗的士兵。
     那年轻战士挺拔如标枪的身影清晰地映入眼帘,长辈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微笑,甚至像个孩子般,伸出手指对着那个方向,比划了一个按动快门的动作。
     1997年7月2日,全球聚焦。
     获得特许进入石岗军营采访的港城媒体记者们,被眼前所见深深震撼。镜头迫不及待地对准了那些首次在港城亮相的先进装备:
     《明报》头版巨幅照片:晨曦微露中,轮廓硬朗、充满力量感的国产新型轮式步战车列队整齐,炮塔上集成的光电设备泛着冷冽而专业的金属光泽。
     醒目标题:《钢铁长城进驻港城!驻港部队新锐装备首度曝光》。
     配文详细描述了其数字化火控系统的先进性、优越的越野机动性和防护能力,并特别采访了一位年轻的战车长。
     面对镜头,这位军官用流利清晰的粤语郑重表示:“我哋嘅任务就系保卫港城嘅安全,请市民放心!(我们的任务就是保卫港城的安全,请市民放心!)”
     《东方日报》特别报道: 以《无形利剑!驻港部队电子战能力揭秘》为题,报道虽未透露具体技术细节,但着重强调了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强大信息攻防能力。
     报道引述资深军事观察家的评论:“这标志着驻港部队已具备世界一流的电子对抗水平,是维护港城电磁空间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力量。”
     凤凰卫视中文台新闻专题: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训练场上正在进行城市反恐演练的特战小队。
     队员们身着新式城市迷彩作战服,装备精良,头盔上集成了夜视仪和通讯设备,战术动作干净利落,配合行云流水,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几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利落的短发下眼神坚毅果敢,战术动作迅捷精准,丝毫不逊于男队员。
     旁白充满激情:“呢啲就系我哋嘅‘飞虎?(这些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飞虎队?)不,佢哋有一个更响亮嘅名字——驻港部队特种作战连!(不,他们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驻港部队特种作战连!)
     纪律、专业、高效,系佢哋畀人最深刻嘅印象!(纪律、专业、高效,是他们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镜头切换,记者随机采访了路边一位驻足观看的阿婆,阿婆脸上洋溢着笑容,朴实地说道:“兵仔好精神,好有礼貌,同以前啲鬼佬兵唔同feel!(这些兵哥哥好精神,好有礼貌,跟以前的鬼佬兵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岛日报》评论版:发表题为《从‘米字旗到‘八一星徽:一支现代化军队的承诺》的深度评论文章。
     文章通过对比英军撤离时的场景与驻港部队进驻后展现出的崭新风貌,深刻指出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且充分尊重本地文化的现代化军队,是中央政府履行对港城安全承诺的最有力体现,有效打消了部分市民心中对“驻军”的疑虑。
     全球媒体的目光同样聚焦于此,反应各异:
     BBC(英国广播公司):以《巨龙之爪:华夏展示其最精锐力量接管港城》为题进行报道。
     镜头展示了驻港部队先进的装备阵列和严整的军容,报道承认其现代化程度“远超西方预期”,尤其是其展现出的高度合成化作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报道语气复杂,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交接过程“表面平稳、精准如钟表运行”,另一方面仍带着固有的西方视角审视,并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感,强调“这是华夏力量投射能力一次关键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展示”。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报道则重点渲染了部队的规模和展示的先进武器系统,标题直接而醒目:《钢铁洪流入香江:华夏驻军彰显主权》。
     主持人在演播室与军事专家连线讨论,试图解读这些装备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普遍将其视为“京城向区域乃至全世界发出的明确信号”。
     《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港城回家: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
     文章详细描绘了政权交接仪式的盛况、英方代表的黯然离场以及华夏领导人的坚定自信。
     特别提及驻港部队所展示的“令人惊讶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素养”,认为这“彻底重塑了外界对华夏军队的传统刻板印象”。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地写道:“香槟在盛大的宴会厅里流淌,绚丽的烟花在维多利亚港上空绽放,然而对于港城和它新的守护者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读卖新闻》/NHK(日本):报道高度关注驻港部队装备的技术细节,尤其是其体现出的高度合成化联合作战能力。
     报道称这是“华夏军事现代化成果的一次集中而高调的检阅”,认为其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并预言这“将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NHK制作的专题片标题为《静默的利剑:探秘华夏驻港部队》。
     半岛电视台:报道视角独特,聚焦于回归对普通港人日常生活的即时影响,并带有鲜明的第三世界立场。
     记者深入街头巷尾,采访了市井小民、商界人士,捕捉到港城社会普遍存在的乐观情绪以及对未来繁荣稳定的期待。
     报道标题《港城回归:终结殖民历史,开启东方新篇》,将其盛赞为“全球去殖民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1997年7月1日,下午稍晚些时候,九龙某高地。
     肖镇陪同长辈的座驾,最终停在了九龙一处视野开阔却又不引人注目的高地。从这里,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和港岛北岸的繁华景象。
     下午的港城街道,已然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交相辉映,在夏日的微风中猎猎招展。
     市民们自发地涌上街头,许多人脸上贴着国旗贴纸,手中兴奋地挥舞着小旗帜。
     虽然盛大的庆典仪式已在昨夜举行,但全城欢庆的气氛并未消散,反而像持续加温的热水,依然在沸腾、涌动。
     远处,作为政权交接仪式举办地的神龙国际会议中心,在夕阳下依旧熠熠生辉。
     “民心所向啊。”长辈望着下方街道上涌动的人潮、飘扬的旗帜,听着随风隐约传来的、发自内心的欢呼声,感慨万千,“这比任何盛大的仪式都更能说明问题。一百多年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归家。人心,才是最真实的那杆秤。”
     肖镇同样心潮澎湃,沉声应道:“是。部队已全部就位,各关键节点安然无恙。”
     他们的目光越过脚下兴奋的人群和密集的楼宇,投向更远的南方。那里是昂船洲海军基地的方向。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隐约可见国产某新型护卫舰(装备先进雷达系统)的雄姿。舰桥上,鲜艳的八一军旗正迎着海风高高飘扬,无声却无比坚定地宣示着国家主权,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历经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东方明珠。
     海风拂过山岗,带来大海特有的咸鲜气息,也带来了一个崭新时代——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伟大时代——开启的清新味道。
     一位执勤的老兵站在高处的哨位上,他挺直了脊梁,握紧了手中的钢枪,目光如炬,望向远方辽阔的海平线。
    喜欢。
  

第65章 离家156年后回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