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春节,南锣鼓巷95号的众位邻居送走了京城厨师界小牛、四合院宇宙“孟德学派”传人何大清。
1999年西方愚人节那一天,大西北198号管教区。
“报告政府报道!”
“请进!”里面传来了应答声
“报告政府到!”
“号,下面我宣布西北管教区198号分区文件:
编号号,阎解旷因在劳教期间,有数次立功表现,减刑至昨日公元1999年3月31日,服刑期满根据相关执法部门核准,准予释放,发还原户籍地京城市西城区南锣鼓巷95号后院东厢房。
现在你不是编号了,你现在是重新做人的阎解旷同志了。”管教武警说道
“谢谢政府!”阎解旷神情有些激动
“出去了踏实过日子,如今外面发展日新月异,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口饭吃的。
对了农场班子倒有一个建议,因为你有文化,植树、种植技术也很不错。
要不给你一个月探亲假,就留在管教区上班吧,如今你这个情况回京找工作挺困难的!”管教例行性问询
西北地区还是比较缺乏像阎解旷这种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人阎解旷虽然是个大专学历不过也很牛了好吧。
“刘管教,我能不能回家后再想一下,我……我想尽量多陪陪孩子,他都19岁了,我对他很愧疚……我会在4月10日前给办公室回电话的!”阎解旷说完低下了青皮头
“嗯,那也行,好好跟家人说说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你……回去要耐心点!”刘管教最后拍了拍阎解旷肩膀说道:“走吧,我在门口等你,你收拾一下正好有班车到火车站,别回头一直要向前走,只要肯努力,生活就会有希望!”
“谢谢刘管教!”阎解旷背着一个198号农场的帆布包最后鞠躬致谢上了免费班车。
在班车上,阎解旷掏出了自己家人的照片,他大哥阎解成、大嫂于莉,大侄子阎维高、二侄子阎维中、(因为改姓,众所周知的原因,老二家武维中痛失考公机会)父亲阎阜贵和母亲杨瑞华,还有自己有些绒毛胡须的阎维华。
阎解旷内心是很感激自己大嫂这个女人的,于莉把那句“长嫂如母”具体具现了。
于莉这女人在这个时空里好像是上辈子真欠了阎阜贵这一大家子的。
阎阜贵三个儿子生的孩子,最后东转西转全部都由她和阎解成抚养成人。
两个大的,如今留学归来,因为家庭家族的原因都没有考公,都在大型外企华夏公司总部上班,现在是总监级金领吧!
这说明阎维高和阎维中两兄弟都是读的的正经大学,学了真本事的,不是注水海归。
阎维高1963年生的,比肖镇家的承勋和橙渝小一岁,今年36岁。
阎维中1965年生的,今年34岁阎维高已经结婚,是他一起留学的同学,孩子都已经4岁了。
阎维中是什刹海酒吧街和神龙中心“兰桂坊酒吧街区”常客,长得不丑,又是知名大学海归,外企高管,很受夜场骨肉皮女孩子喜欢,现在还浪荡着呢,他大妈已经严肃的跟维中谈话,36岁前解决人生大事,不然……
至于阎解旷孩子阎维华今年7月份高考,在信里他大哥大嫂话里话外都挺喜欢这个从7岁接过来抚养至今的小侄子,懂事听话,就是性格有些内向。
成绩很不错,S6没指望了(肖镇创办的六所世界水准的国防为主的大学联盟),G9还是有可能的(不是国防专业,都能考,京城户口优势),如今在京师大附中读高三理科。
绿皮车在1994年的时候全国深度电气化改造升级了一次,如今时速能达到80公里/小时,噪音更静音了,当然还是赶不上以后的高铁。
阎解旷坐牢10几年,他已经和这个现实社会脱节很久了,他稀奇的看着人们的各种动作,安静听着车上人们的交谈,自由真是最贵最奢侈的东西。
就这么胡思乱想,到了京城火车站,打出租车阎解旷还是知道的,他身上有钱,虽然不是很多总共有近5000块钱吧,大头是他改良了一个类型的沙土营养液的奖金,不然没这么多!
当出租车停在了熟悉的南锣鼓巷95号门口,新漆的朱红色大门和铜扣(传统文化丰貌保护区政府出资改建)亮得有些晃眼睛!
许大茂家老大许世林和丘贞贞的儿子许彦祖看着陌生中年人问到:“请问你找谁?”
“阿祖,谁啊?”许富贵从屋里问自己曾孙
“曾祖父。一个陌生人就站在大门口不说话!”许彦祖跑回客厅报告道
“阿祖走咱们去看看,把桌上手机给曾祖父拿着好打110报警!”
“知道了曾祖父!”……
“许大爷精神头挺好?”
“你是……”
“我后院阎阜贵家老三阎解旷啊,我服刑满了今天到家,这是你曾孙吧?”
“解旷啊,出来就好出来就好啊,出来了好好过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听你爸爸说的你家维华的成绩挺好的,可不要再犯浑了啊,违法的事咱不干。
后院刘海中家老大刘光齐也进去了,出来估计得2008年了!”
“好的呢,许大爷。您慢点啊,别摔着了!”
阎解旷把许富贵扶到门口这才又背着“198农场”帆布背包经过中院,他就发现何雨柱家正房现代化改造过的门楣贴着白对联。
到了后院东厢房,阎解旷举着手站着停顿了有近3分钟,到了家临了临了,他还是没有勇气来面对自己大半辈子抠门的父亲和母亲,他内心很愧疚。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不一会儿就从后院传出了“我的儿啊,你可出来了!”的哭诉声……
揣着那张薄薄却重逾千斤的释放证明和户口本,阎解旷走进了交道口街道办事处。
那间刷着半截绿漆墙皮的办公室里,空气凝滞得如同西北冬日清晨的冻土。
曾主任,一个鬓角花白、面色永远带着点疲惫的中年男人,从老花镜上沿抬起眼皮,视线扫过证明上“阎解旷”三个字和下面那行小字标注的释放原因,喉咙深处滚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解旷啊,”曾主任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声音干涩得像揉搓旧报纸,“回来了就好。政策上是鼓励接收、安置你们这样……回归社会的人员的。”
他刻意避开了那个敏感的词,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街道这边,能帮的肯定帮。清洁队那边,倒是常年缺人,扫大街,清理垃圾转运站……你看?”
阎解旷微微佝偻着背,像一株被风霜长久压弯的树。他努力挺直一点,双手放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谢谢主任,”他的声音低沉沙哑,“扫大街……行。” 这两个字出口,带着西北风沙磨砺过的粗犷和一种认命的平静。
眼前却不由自主地闪过农场广袤的戈壁滩,他带着人精心培育的那些耐旱树苗在风沙里扎下根,绿意一点点晕染开黄沙——那曾是他灰暗岁月里唯一能抓住的光亮和尊严。
如今,这光亮似乎被眼前这间狭小办公室的绿漆墙皮彻底覆盖了。
王主任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例行公事地填着表格,钢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在这片寂静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叹息,像一粒冰冷的石子,沉甸甸地砸进阎解旷刚冒出一点热气的心湖,迅速冻硬了湖面。
几天后,阎解旷抱着最后一丝渺茫的希冀,踏进了京城人才交流市场。
巨大的穹顶下人声鼎沸,空气里弥漫着油墨、汗水和廉价香水混杂的气息,各种招聘海报色彩斑斓,刺激着眼球。
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们步履匆匆,自信满满地递上精心装帧的简历,他们的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这鼎沸的人声,直刺未来。
 
第81章 阎家馕饼,黄金路(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