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章 跨越茧房的共鸣[2/2页]

四合院局外人 高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参加一个电影研讨会时,被记者问及对爱徒新作的看法。
     张导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语气中充满自豪:“我看了《宏志班》,也看了《山南以南》。
     可以说,肖铭萌导演已经是一位非常成熟的电影导演了。
     她在这两部作品里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技巧,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她把宏大的国家叙事,完美地融入了普通个体的命运之中,真实、细腻、充满力量。
     镜头语言既有纪录片的冷静克制,又不失电影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为看着她在片场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老师,看到这样的作品,我感到非常欣慰!”
     他顿了顿,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而且,我自己也准备去二刷,第一次看故事,第二次要好好品味她镜头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细节。”
     南锣鼓巷95号院的暖意与骄傲
     京城,腊月的寒风掠过95号院的灰墙青瓦。
     肖家跨院的书房里却暖意融融,炉子上炖着滋补的汤品,香气弥漫。
     肖镇难得的清闲,正与几位几十年的老街坊老友——何雨柱、许大茂(许彦祖爷爷)、阎解旷(京城天山阎家馕饼连锁店老板)围坐喝茶聊天。
     电视里,正播放着关于《宏志班》全球票房飘红和口碑爆棚的新闻综述。
     阎解旷咂摸着何雨柱带来的上好龙井,感叹道:“肖大哥,你家这大孙女,可真是了不得!这电影,闹出这么大动静,全世界都在夸!
     连柱子这‘五荷堂这几天来的老外,都指名道姓问是不是‘宏志班导演爷爷开的店呢!”
     他语气里带着点与有荣焉的意味,毕竟是一个院儿里看着长大的孩子。
     何雨柱哈哈一笑,给肖镇续上茶:“可不是嘛!萌丫头这片子拍得是真地道!
     那天我带后厨几个小年轻去看了,回来干活都带劲,说看人家那条件读书多不容易,咱还有啥理由不努力?这教育人的目的,达到了!” 作为餐饮大亨,他更看重电影传递的朴实价值观。
     许大茂推了推老花镜,慢条斯理地说:“立意高,拍得也扎实。特别是那个治沙的镜头,老许我看着都热血沸腾。萌丫头有眼光,有魄力,更有这份沉得下去的心性,难得啊!”
     肖镇听着老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眼底的笑意,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眉宇间舒展的骄傲却藏不住。
     他没有过多地自夸孙女,只是用平缓而笃定的语气,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
     “铭萌这孩子,这次确实是用心了。她带着团队,踏踏实实在天山那边跑了小半年,风沙没少吃,苦也没少受。
     拍这部片子,她不是图个热闹,更不是为了什么虚名。
     她是真心想把咱们国家这些年在教育上下的功夫,把基层老百姓,特别是那些边疆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建设家乡的故事,真实地讲给世界听。”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电视屏幕上定格的电影海报——海报上是几个宏志班孩子迎着朝阳走向学校的背影,远处是隐约的绿色屏障和崭新的校舍。
     “现在看来,”肖镇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欣慰和不容置疑的肯定,“她做到了。不仅故事讲好了,那份心,那份力,那份对家国的情怀,观众也感受到了。
     这比什么奖杯,都让我这个当爷爷的,更高兴。”
     朴实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一个长辈对晚辈最深沉的认可和最大的骄傲。
     这份骄傲,源于作品本身的力量,源于铭萌付出的汗水,更源于那融入血脉的家国担当。
     炉火噼啪,茶香袅袅,老友们的谈笑声中,冬日的95号院,流淌着温暖而自豪的气息。
     书房角落的博古架上,静静躺着一枚不起眼的“宏志班”早期纪念徽章,在炉火的映照下,隐约闪烁着微光。
     而在肖镇的心里,大孙女铭萌用光影铸就的这份新年献礼,其光芒早已超越了这间小小的书房,照亮了更远的地方。
    喜欢。
  

第26章 跨越茧房的共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