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章 明堂祀五帝:五行顺则天下安[1/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帝喾在位时期,天下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五行之气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北方的黑水肆意泛滥,幽都一带整片区域沦为一片泽国,熊罴等野兽的尸体顺着浑浊的水流漂浮;南方的火气衰弱,楚地即便到了本该回暖的时节,依旧毫无暖意,草木枯槁毫无生机,百姓裹着厚厚的兽皮,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东方的青色生机仿佛被冻结,泰山上的松柏停滞了生长,刚破土的禾苗转眼便枯萎僵死,农夫握着锄头,只能对着枯苗徒然叹息;西方的金气运转不畅,昆吾山上的矿石坚硬如顽石,铁匠守着熔炉烧了三天三夜,矿石始终无法熔化,尚未成型的刀剑成了废铁;中央的黄土干裂得如同蛛网,中原地区的粟米、麦子尽数枯死。诸侯们齐聚帝喾的宫殿,神色凝重地说道:“自从颛顼的水德衰败后,五行失去了统领的核心,这并非人力能够扭转,唯有修建明堂,祭祀五方上帝,祈求他们降下庇佑。”
     帝喾立刻下令,让司空负责明堂的修建,依照上古流传的规制,将这座祭祀圣地建在洛水之滨。明堂的整体格局如同九宫,正中央是太室殿,殿宽九丈,地面铺着纯净的黄土,殿内立着柏树打造的立柱,柱身上刻着“轩辕”二字,这里便是中央黄帝的祭坛;东边的殿宇名为青阳殿,宽七丈,地面铺着青土,庭院中栽种着青松,立柱上刻有“太昊”之名,是东方青帝的祭祀之地;南边的殿宇也称明堂殿,宽五丈,地面铺着赤土,院内种着红枫,立柱刻“神农”二字,为南方赤帝的祭坛;西边的殿宇叫总章殿,宽九丈,地面铺着白土,院中栽有青桐,立柱刻“少昊”,是西方白帝的祭祀之处;北边的殿宇则是玄堂殿,宽五丈,地面铺着黑土,院内生长着老槐树,立柱刻“颛顼”,为北方黑帝的祭坛。
     每个祭坛前都摆放着专属的宝鼎:青坛配青龙鼎,鼎中盛放着青色玉璧;赤坛配朱雀鼎,鼎中装着红色玉璋;黄坛配黄龙鼎,鼎内放置着黄色玉琮;白坛配白虎鼎,鼎中存有白色玉琥;黑坛配玄武鼎,鼎内供奉着黑色玉璜——这些规制,在《周礼》中有“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
     明堂落成后,帝喾带领诸侯们先行斋戒三日,沐浴更衣,换上整洁的礼服,在正月初一这天,正式登坛举行祭祀大典。那天天色刚蒙蒙亮,东方率先飘来一层青雾,雾中隐约传来草木生长的“簌簌”声;西方的金风缓缓吹拂而至,将总章殿的桐叶吹得轻轻作响;中央祭坛的黄土上,有细小的草芽悄然冒出,带着一丝生机。帝喾捧着黄色玉琮,缓步走上中央祭坛,将玉琮放置在黄龙鼎前,躬身祷告:“如今百姓深陷苦难,五行秩序紊乱,恳请黄帝陛下施展出土德之力,稳固四方,安定天下。”
     话音刚落,太室殿内的黄土突然向上隆起,渐渐凝聚成一道一丈高的人影。这人头戴黄色礼帽,身穿绣有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的黄袍,腰间系着土圭,脚踩黄色礼鞋,正是中央黄帝轩辕氏。黄帝目光如炬,扫过四方众人,声音洪亮如钟鼓:“五行的根基在于土德,土德若不稳固,木便无处扎根,火便无处燃烧,金便无处潜藏,水便无人约束。从前我承接神农的火德,以土德治理天下,教百姓耕种之法,让黄土生长出粮食;如今土德衰败,四方才会陷入混乱。”说完,他将手中的土圭掷向中央祭坛前方,土圭落地的瞬间,干裂的土地缝隙竟慢慢闭合,原本枯黄的草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成绿茵,顺着祭坛向外蔓延,直至覆盖中原的田野。坛下的诸侯见状,纷纷伏地叩首,高声呼喊“黄帝圣明”。
     黄帝微微颔首,转向东方说道:“青帝掌管万物生长,如今木气凝滞,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了。”话音未落,青阳殿内的青松突然拔地而起,枝叶舒展如伞,青雾之中,一道身影缓缓走出。这人身穿青袍,头戴青冠,手中握着木质铃铛,额头印有树叶纹路,正是东方青帝太昊。太昊走到青坛前,轻轻摇动木铃,铃声清脆如黄莺啼鸣:“我主掌木德,管辖东方的生机。从前洪水损伤草木,青气被压制;如今有黄帝的土德作为根基,我当施展木运之力,让草木复苏,江河疏通。”他抬手将木铃指向泰山方向,一阵青风骤然兴起,掠过光秃秃的山峦,此前僵死的松柏枝桠间,瞬间冒出点点新绿,宛如撒落的青色星辰;东方淤塞的汶水,竟自行冲开河道中的泥沙,顺着既定的河道向东流淌,沿岸百姓见河水归槽,纷纷举起锄头欢

第10章 明堂祀五帝:五行顺则天下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