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章 吴起:战国军神[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头冲向秦军中军。魏武卒的士兵们见将军冲在前面,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跟着吴起往前冲。吴起的长戈舞得虎虎生风,一个秦将刚想拦他,就被他一戟刺穿喉咙,当场毙命。
     秦军的中军见吴起冲了过来,顿时乱了阵脚。吴起抓住机会,下令:“分兵两路,绕到秦军后方,断他们的退路!”两支魏武卒精兵立刻出发,很快就绕到了秦军后面,竖起了魏国的旗帜。秦军一看退路被断,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扔下兵器逃跑。
     这场仗,从早上打到傍晚,五十万秦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洛水都被染红了。秦惠公带着残兵,一路逃回秦国,再也不敢轻易招惹魏国。此役过后,“魏武卒”的名声传遍天下,各国诸侯都说:“得魏武卒者,得天下!”
     吴起在西河郡守了二十多年,不仅打退了秦军的多次进攻,还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今陕西黄河西岸),把魏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洛水以西。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有一次跟吴起坐船视察西河,看着两岸的山川,感叹道:“这山河真是险峻,是魏国的宝地啊!”吴起却反驳说:“主公,国家的强盛,靠的不是山河险峻,而是民心和军队。当初三苗氏(上古部落)有洞庭、彭蠡之险,却因暴虐失民心,被大禹消灭;夏桀有伊阙、黄河之险,却因残暴失民心,被商汤推翻。若主公不能善待百姓、整顿军队,就算有山河之险,也保不住魏国!”魏武侯听了,连连点头:“你说得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没过多久,魏武侯就听信了丞相公叔痤的谗言。公叔痤怕吴起功高盖主,就对魏武侯说:“吴起本事大,又不是魏国人,若他有异心,就麻烦了。主公不如把公主嫁给她,若他愿意,就说明他忠于魏国;若不愿意,就说明他有二心。”魏武侯觉得有理,就跟吴起提了嫁公主的事。
     可公叔痤早就设好了圈套——他先请吴起到家里做客,让自己的妻子(也是魏国公主)故意在吴起面前发脾气,对他又打又骂。吴起见公主这么凶悍,心里就犯了怵,心想:“要是娶了公主,我以后还不得被她欺负?”就婉言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一看吴起拒绝,果然怀疑他有二心,渐渐疏远了他。
     吴起知道自己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心里虽然不舍得魏武卒,但也只能离开。离开西河那天,魏武卒的士兵们都来送他,有的哭,有的拉着他的手说:“将军,您别走啊!我们还想跟着您打仗!”吴起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眼圈也红了,但他还是咬着牙说:“天下之大,总有我吴起容身之处。你们好好守着西河,别给魏武卒丢脸!”说完,他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楚国。
     吴起投奔楚国时,楚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里。先说“内忧”:楚国的贵族势力太大,像令尹(楚国最高官职)子西、司马(掌管军事)昭阳这些人,世代为官,手里又有兵权,连楚王都要让他们三分;朝廷里的冗官也多,很多人拿着俸禄不干事,国库的钱都被他们浪费了。再说“外患”:北边的三晋(韩、赵、魏)经常欺负楚国,南边的百越也时不时来骚扰,楚国打了好几次仗,都输了,被中原诸侯嘲笑是“南蛮子”。
     楚悼王早就想改变这种局面,可一直找不到有本事的人。听说吴起来了,他亲自到城外迎接,拉着吴起的手说:“先生,楚国现在太弱了,我知道你能打仗、会治国,若你能强楚,我愿把楚国的大权都交给你!”吴起见楚悼王这么信任自己,当即说:“主公若信我,我愿为楚国变法,三年之内,必让楚国称霸天下!”楚悼王大喜,当场拜吴起为令尹,让他主持变法。
     吴起一上任,就雷厉风行地推出了“变法三板斧”。
     第一斧:削贵族特权。吴起规定:“贵族的爵位,只能传三代,三代之后,若没有功劳,就收回爵位和俸禄!”还下令:“把那些没用的贵族,迁徙到苍梧之地(今湖南、广西一带)去开垦荒地!”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贵族们世代享受特权,现在突然要被收回爵位,还要去荒凉的地方开荒,谁能愿意?子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对楚悼王说:“吴起这是要毁了楚国的根基!贵族是楚国的支柱,怎么能这么对待他们?”吴起却反驳说:“贵族拿着俸禄不干事,还兼并土地,让百姓受苦,若不削他们的特权,楚国早晚要亡!”楚悼王支持吴起:“令尹说得对,就按他的意思办!”
     为了震慑贵族,吴起还在郢都(楚国都城,今湖北荆州)的四门立起了三丈高的“明法柱”,把变法的条文刻在柱子上,旁边还放着一把斧钺(古代兵器,象征刑罚),下令:“谁敢违抗变法,就用这把斧钺斩了!”有个贵族叫斗成然,是子西的亲信,故意拖延迁徙,还煽动其他贵族闹事。吴起二话不说,把斗成然抓起来,押到明法柱前,当场枭首示众。其他贵族见吴起动真格的,再也不敢闹事了,乖乖地收拾行李,去了苍梧之地。
     第二斧:裁冗官、选贤才。吴起派人清点朝廷的官员,发现有上千个冗官——有的官每天就喝喝茶、聊聊天,有的官甚至好几年都不来上朝。吴起当即下令:“裁掉所有冗官,节省下来的钱粮,全部充作军费!”同时,他又贴出告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就能做官。有个叫屈固的平民,很有军事才能,吴起就提拔他做了军尉,让他带兵训练。
     第三斧:强军队、拓疆域。吴起把节省下来的钱粮,都用在军队上——打造新的盔甲和兵器,提高士兵的俸禄,还借鉴魏武卒的训练方法,训练楚国的军队。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好好训练,只要打胜仗,就能升官发财,家人也能跟着享福!”楚国的士兵们本来就勇猛,经过吴起的训练,战斗力更是大增。
     短短五年时间,楚国就像变了个样:国库充实了,军队强大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吴起又带着楚军四处征战——向南,平定了百越,把楚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南海之滨(今广东、广西一带);向北,兼并了陈国和蔡国(今河南东部),饮马黄河;向西,打退了秦国,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外筑起了防线,让秦国不敢再轻易南下。
     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变强大了,却也得罪了太多的贵族。那些被剥夺特权、迁徙到苍梧的贵族,早就恨透了吴起,只是因为楚悼王支持他,才不敢动手。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病逝——这成了贵族们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悼王病逝的当天,子西、昭阳等七十多家贵族,就带着数百名甲士,手持利刃,杀入王宫。当时吴起正在王宫处理国事,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就知道是贵族叛乱了。他身边只有几十个侍卫,根本抵挡不住数百甲士。
     侍卫们劝吴起:“令尹,快逃吧!我们掩护你!”吴起却摇了摇头:“我逃了,变法就完了,楚国就完了!我就算死,也要拉上这些乱臣贼子垫背!”说完,他朝着楚悼王的灵堂跑去。
     贵族们追到灵堂前,见吴起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就大喊:“杀了他!别让他跑了!”说着,就朝吴起射箭。吴起紧紧抱着楚悼王的尸体,箭像雨点一样射在他身上,也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吴起中了数十箭,鲜血染红了楚悼王的尸体,可他还是死死抱着,眼睛瞪着贵族们,直到最后一口气。
     贵族们杀了吴起,还不解气,又想把吴起的尸体拖出去砍了。可就在这时,新继位的楚肃王(楚悼王的儿子)带着卫兵赶来了。楚肃王见父亲的尸体上插满了箭,吴起也死在了旁边,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贵族们说:“你们杀了令尹,还伤害了先王的尸体,这是大逆不道!”
     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王尸者,灭三族”。楚肃王当即下令,把参与叛乱的七十多家贵族全部抓起来,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处死,还抄了他们的家产。那些贵族们本来想杀吴起,结果却把自己的家族都赔进去了,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吴起的尸体,还是没能逃过一劫。楚肃王虽然恨贵族们叛乱,但也知道吴起的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为了平息一些人的不满,还是下令把吴起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就是把尸体绑在五匹战马上,让战马向五个方向狂奔,把尸体撕裂。
     行刑那天,郢都的百姓都来围观,有的哭,有的叹气。当五匹战马嘶鸣着狂奔,吴起的尸体被撕裂时,很多百姓都低下了头,不敢看。有人说:“吴令尹是个好人,若不是他,楚国哪能这么强?”还有人说:“他太狠了,得罪了太多人,这也是命啊!”
     一代军神,一代变法家,就这样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可吴起虽然死了,他的变法却没有完全消失——楚国的军队依然强大,贵族的势力也被削弱了,为后来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吴起虽死,却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兵书——《吴子兵法》。这部兵书,是吴起一辈子用兵和治国的经验总结,共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至今仍被兵家奉为圭臬。
     这本书开篇《图国》里就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既要搞好内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内修文德),也要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外治武备)——这正是吴起在魏国守西河、在楚国变法的真实写照。他在魏国时,不仅训练魏武卒,还修水利、劝农桑,让西河郡的百姓丰衣足食;在楚国时,既削贵族特权、选贤才,又强军队、拓疆域,都是“文德”和“武备”并重。
     再看《治兵》篇,吴起强调“以治为胜”——军队要靠严明的纪律才能打胜仗。他在训练魏武卒时,错一步就杖责,临阵脱逃就斩首,就是“以治为胜”;还有《励士》篇,主张“赏罚分明”,立功劳的赏,犯错误的罚,他在阴晋之战前大摆庆功宴,就是“励士”的典范。
     《吴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实用的战术,比如《料敌》篇分析了六国的军情:“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意思是说,秦国人性情强悍,地形险要,政令严格,赏罚分明,士兵都有斗志,所以秦军虽然勇猛,但阵型容易散乱。吴起在阴晋之战中,就是抓住了秦军“散而自战”的弱点,才以少胜多。
     这部兵书,在后世的影响很大。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都把《吴子兵法》当成教材,韩信年轻时就熟读《吴子兵法》,后来帮刘邦打天下,很多战术都借鉴了吴起的思想;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自己读《吴子兵法》,还亲自为《吴子兵法》作注,让更多人能看懂;唐代时,《吴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科举考试中“武举”的必考内容;就算到了近代,很多军事家还在研究《吴子兵法》,把里面的思想用到现代战争中。
     除了《吴子兵法》,吴起的治军之道也影响了后世。他打造的魏武卒,是中国古代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士兵不用种地,专门打仗,国家给他们发俸禄、赐田宅,这一制度后来被很多朝代借鉴。比如汉代的“羽林军”就有魏武卒的影子;就连现代军队的“职业化”,也能在魏武卒中找到源头。
     后世对吴起的评价,却像冰火两重天。赞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战国时期的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意思是说,能率领七万人,天下无敌的,只有吴起;三国时期的曹操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意思是说,吴起在魏国时,秦国不敢向东进攻;在楚国时,韩、赵、魏不敢向南侵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骂他的人,也把他踩得狠——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吴起“刻暴少恩”,意思是说他性子狠辣,没有人情味;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把吴起和商鞅并列,说他们“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意思是说他们虽然让国家变强了,但自己却被杀死,后来国家也灭亡了(魏国后来被秦国灭亡,楚国也被秦国灭亡)。
     我再说说吴起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就能看出他不是只有“狠”,还有“仁”。有一次,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见一个士兵的母亲来军营找儿子。吴起问她:“你儿子在军营里好好的,你怎么来了?”老母亲哭着说:“我儿子去年跟着您打仗,您为他吸过脓,他回来后就跟我说,一定要跟着您好好打仗,就算死了也愿意。现在他又要去打仗,我怕他再也回不来了!”吴起听了,心里也不好受,对老母亲说:“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若他立了功,我一定让他风风光光地回家。”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吴起对士兵是真心的——他为士兵吸脓,不是作秀,而是真的把士兵当成兄弟;他给士兵赏赐,也不是收买人心,而是真的想让士兵过得好。正是因为这样,魏武卒和楚军的士兵才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吴起的一生,是真正的传奇:从卫国的杀人犯,到鲁国的大将,再到魏国的西河郡守、楚国的令尹;从打造魏武卒,到阴晋之战破秦军,再到楚国变法强楚;最后,以伏尸王尸、车裂而死收场。他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能人;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敌人害怕的对手,也是一个让士兵爱戴的将军。
     有人说他是“军神”,有人说他是“屠夫”;有人说他是“贤臣”,有人说他是“酷吏”。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吴起用自己的一生,在战国的烽烟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吴子兵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他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正所谓:
     少年仗剑出卫疆,斩棘披荆志四方。
     魏武扬威吞秦土,楚疆变法震朝堂。
     丹心未改身先死,铁血犹存史留芳。
     莫道功过难评说,一部兵书万古扬!
    喜欢。
  

第2章 吴起:战国军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