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别说,偏要说,又惹父亲不快!”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尽添乱子!”
朱高炽瞪了朱高煦一眼,也仿朱棣之态离去。
“哼,好像他才是天下最聪明似的!”
“死胖子!”
朱高煦怒视朱高炽离去的背影,咬牙切齿,而朱高燧则面色阴晴不定,思绪难测。
朱高煦性格直爽暴烈,朱高燧则心机深沉,令人捉摸不透。
尽管他们年仅十四五岁,但性格已初露端倪。
另一边,朱元璋与朱松正筹备蒸汽机船的首次试航。
汉王朱松对藩王们的封地了解竟胜于藩王自身。
晋王朱棡、湘王朱柏、蜀王朱椿、宁王朱权四位藩王与朱松亲近,常围绕其左右。
而秦王朱樉、燕王朱棣等藩王则更倾向于与太子朱标交往。
过完年后,众藩王多聚于西安府,朝堂之事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以往因朱元璋立下规矩,藩王不得干政,更勿论与朝臣交往。
但此次朱元璋破例,允许藩王参与朝政,使得藩王们心思活跃,欲与朝臣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增强日后在朝中的影响力。
然而,他们不知晓的是,朝中官员大多依附于朱松,中立派亦不敢轻举妄动,以免步儒官后尘,被朱元璋与朱标安排至应天府养老。
体制改革触动多方利益,儒家受影响尤甚。
朱松原计划逐步削弱儒家在朝中的影响力,却未料到朱元璋与朱标在迁都之时,将儒生安置于应天府,使其退出中枢,此举实为保护儒官之策。
将他们表面疏离,实则是在救他们的命。
若那些儒官仍留在朝廷核心,朱松定会寻各种缘由将他们清除,能否安然无恙皆是未知。
老爷子和太子大哥终究念及旧情,心存慈悲。
再者,若真对儒臣有所行动,必将对朱松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朝廷动荡。
即便朱松有能力平息,这亦非朱元璋与朱标所愿。
在汉中府一茶楼包厢,朱松与众藩王品茶论合作。
年节将过,元宵之后众人需返封地,藩王们急于与朱松商讨未来大计。
朱松刚忙完私事,便被藩王们邀至茶楼。
对藩王而言,朱松俨然财神,跟随他者皆已获利。
他们期望深化此等合作。
对初期便跟随的藩王,朱松亦大方,承诺日后让他们参与更多产业。
“九哥,老爷子说元宵后再回封地,还要给我们看好东西。
你可知是何物?”
正事谈毕,朱权终是按捺不住好奇,向朱松探问。
其余藩王亦将目光投向朱松。
“此事我不好说,到时自知。”
“或你们直接去问父皇?”
朱松无奈耸肩。
朱元璋故意卖关子,他作为儿子岂会拆台?
闻言,众兄弟知晓朱松定不会透露。
“问父皇我们可不敢,但元宵将至,再等等吧!”
朱权苦笑摇头。
“九哥,三哥与你共建厂,能否也带我们一起?”
湘王朱柏话锋一转,探问起兵工厂之事。
当下众藩王中,除朱松外,仅朱棡获老爷子准许,与朱松联手筹建兵工厂,专攻燧发枪等火器制造。
朱柏、朱权及朱椿皆心生艳羡。
蜀王朱椿虽好文墨,却深知产业掌控之重。
“此事我难以定夺。”
“与三哥共建厂,皆因煤矿、铁矿皆在辖内。”
朱松轻摇其头,道出要害。
“若我蜀地煤矿、铁矿如北方般丰富便好了。”
朱椿无奈叹息。
“谁说蜀地无煤矿铁矿?”
“黎溪州、大姚县两地煤矿、铁矿资源颇丰!”
朱松正色回应,提及之地后世统称攀枝花,乃工业重地,钢铁产量惊人。
但此时,川南多地为土司所控,朝廷虽设布政使司,却未深入管理。
那些矿产,或尚未为人知。
“你如何得知?”
朱椿满脸讶异。
“派人一查便知。”
朱松神秘一笑,未多言。
“那我湘地呢?”
朱柏精神一振,急切追问。
“湘地则在郴州府、湘潭县。”
朱松略作思索,道出湖南矿产丰富之地。
“湘地亦有!”
“回长沙后,我便派人探查!”
朱柏兴奋回应,答案出乎意料,令他欣喜。
此时,朱松留意到朱权渴望的目光,笑道:“别看我,你那儿最近的大矿在鞍山和铁岭卫一带。”
朱权瞬间瞪圆了双眼。
他还未发问,朱松就已随口道出答案!
“九哥,还有什么是你不清楚的?我们封地的矿产,你怎会如此了解?”
朱权不由自主地问出。
“小子,现在还学会探你九哥的底了?”
“反正我不会骗你们,只要按我说的找,定能找到铁矿或煤矿!”
朱松笑骂一句,随即郑重承诺。
“既有煤矿又有铁矿,能不能跟父
第579章 还需父皇点头才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