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刚从执行按钮上抬起,北侧监控画面中的能量轨迹已逼近苏悦小队撤离路线的拐点。她没有收回视线,直接在控制台输入三组坐标,启动B7通道的应急照明与磁力导向系统。光带逐节亮起,像一条被唤醒的脉络,引导着那三道微弱的热源快速移动。
“保持间距,不要回头。”她的声音切入通讯频道,语速平稳,但每个字都卡在呼吸间隙里。
苏悦没有回应,但红外影像显示她的位置略微滞后于队友,右腿动作略显迟滞。林晚调出队员生命体征面板,苏悦的肌群震颤值偏高,左小腿有轻微能量灼伤记录——刚才那波攻击擦过了她。
她不动声色地将推力装置的北翼输出功率下调百分之十二,三号节点的负载曲线随之回落。系统警报声压低了一度,但警戒红光仍在闪烁。这调整只能维持九十秒,之后必须重新分配能量,否则局部回路会因压力失衡而熔断。
敌方的能量束再次袭来,不再是单点穿透,而是呈扇面扫射,紫色光流在地面炸开,留下一圈圈螺旋状焦痕。林晚盯着慢放影像,发现每一次攻击落地后,残影扩散的节奏都遵循某种递进模式:第一波扩散半径最小,第二波扩大百分之三十七,第三波则突然收束,形成短暂真空。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已凝神锁定主控台中央的敌方指挥节点模拟图。指尖轻点,最后一次“心灵洞察之镜”被激活。视野瞬间扭曲,她“看”到了一段流动的指令序列——不是语言,而是由节奏与意图构成的思维片段:**间歇突刺,逼其耗能,待疲而制**。
原来如此。
敌人不是在强攻,是在消耗。他们判断出团队刚经历一次失败反击,心理与体能都处于紧绷边缘,只要持续施压,就能让防御系统在混乱中自我崩溃。
林晚立刻调出团队所有成员的能耗记录,对比攻击频率。果然,每三波紫色能量束袭来,队员的应急屏障启动次数就增加一次,平均每次消耗百分之五的个人储能。照此节奏,七分钟后,至少两名队员将陷入无防护状态。
不能再被动应对。
她切换至公共频道:“所有人注意,接下来进入节拍防御模式。每应对三波攻击,主动收缩防线零点五秒。北翼屏障在第三波结束后立即断电,南侧同步降频。”
频道里一片沉默。
“你是说……假装撑不住?”苏悦的声音传来,带着喘息。
“不是假装。”林晚的手指划过战术板,“是制造节奏错觉。他们靠我们的反应判断消耗程度。如果我们能在高压中突然‘疲软,他们会以为得手,从而调整攻击密度。”
她说完,目光落在推力装置的谐振导管图上。那段微弱的驻波信号仍在,频率与刚才的攻击节奏毫无关联。它不属于敌方系统,也不属于现有任何已知设备。但她没时间深究。
第一轮节拍测试开始。
第三波攻击如期而至,林晚在命中前零点三秒下令切断北翼屏障供能。光墙瞬间消失,紫色能量束直接轰击地面,炸出深坑。监控画面剧烈晃动,尘烟升起,遮蔽了部分视野。
敌方停顿了。
下一波攻击延迟了整整四秒才到来,且强度下降百分之二十。
有效。
林晚立即调整后续节奏,将收缩间隔从三波改为四波,制造出“逐渐恢复稳定”的假象。她同时命令技术组将备用能源中的两组游动包悄悄转移至南侧隐蔽节点,以防敌方察觉能量调度异常。
但对方并未完全上当。
第六轮攻击时,敌方突然改变模式,连续释放五波高频脉冲,中间无停顿。南侧屏障因未能及时重启,出现短暂裂隙。一名队员被余波扫中,防护服左肩焦化,踉跄后退。
林晚立刻切断该区域所有非核心模块供电,启用地下备用线路。她盯着攻击间隔,发现这五波脉冲的周期并非随机,而是以0.7秒为基数递减,最后一波压缩至0.3秒——几乎贴着人类反应极限。
她在战术板上快速标注:**攻击节奏存在数学规律,非完全自主,应为预设程序与远程调控结合**。
这意味着,敌
第765章 敌方反击压力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