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但被迅速平定。
1917年底,舍佩托夫卡镇(边界线东侧不远)所在的东乌克兰地区,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政府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与德、奥、保、土四国同盟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英、法、美等协约国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借故进行武装干涉。从3月6日起,英、法、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
4月初,英、美干涉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
4~5月,德国和土耳其违反《布列斯特和约》,侵占克里木和外高加索。
5月底,由奥匈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叛乱,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重要城镇。
国内的克拉斯诺夫、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等反革命匪帮在外国干涉军扶持下,趁机在各地成立傀儡政权,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叛乱。
1918年夏季,苏维埃俄国丧失四分之三领土,从而陷入四面包围的险境。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
“……
1918年7月16日,关押尼古拉二世的叶卡捷琳堡中,枪声惊扰了深夜的寂静。
事前,尼古拉二世全家被驱赶到地下室,并以‘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室亲属们继续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乌拉尔执行委员会决定枪决你们的罪名,扣在了这个还处在无数疑问的皇室家庭头上。
苏维埃行刑队长两次重复绞杀令,连反驳质问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尼古拉二世,无数子弹就像雨点一样飞来。子弹在地下室激起尘土,里面顿时一片狼藉。
尼古拉二世一家人在惨叫声中倒了下去......
血案中,遇害人员共11名,除了沙皇夫妇和五名子女外,还包括御医、厨子和随从。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被屠杀后,尸体被浇上汽油和硫酸烧毁,残留的骨渣被埋在附近的一个山洞中。
……
2008年10月1日,在尼古拉二世被灭门处决90周年后,俄罗斯最高法院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是苏联镇压下的受害者。
俄国当局正式推翻当年宣称的有关罗曼诺夫皇族‘罪有应得的观念。最高法院宣布,对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镇压毫无理由,并恢复他们的名誉。
……
为什么俄罗斯当局会在90年后为他平反呢?
主要原因在于,在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之后沙皇就被迫宣布退位了,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以此获得了优待权。
即使沙皇有罪应该被处决,也应该经过审判,不经审讯随意杀人,是极端残忍的行为,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
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后,不经任何审判秘密枪决沙皇一家人,并且屠杀了俄国境内的所有与沙皇有关的皇亲国戚,在当时就遭到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英国明确表示会报复俄国。
欧洲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君主制国家,俄罗斯也不例外,在人民的眼里国王是神圣的,绝不能随意杀害。
而且,罗曼诺夫王朝在历史上对俄罗斯的贡献特别大,尤其是在领土上,很多俄罗斯人对罗曼诺夫王朝很感激。
另外,即使尼古拉二世被处决是罪有应得,但‘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的家人是无辜的,这些人只是出身皇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政治活动能力,也没有罪行。
布尔什维克把他全家人全部处死,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也过于残忍了,尤其是他的小女儿当时才17岁,儿子才14岁,还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而沙皇的家庭医生、厨师等四名随从同时被杀,就更冤枉了。再加上现代社会自由和人权思想深入人心,使得俄罗斯人民对沙皇一家的遇害产生了普遍的同情。
……”——李瑞记忆中某世界中,针对《尼古拉二世灭门惨案》的一些记载或言论
……
1918年7月上旬的一天(相对李瑞所知的记忆中某世界中的时间节点早一些天),在本世界的苏俄正处于最危机关头的时候,一道命令被极其隐秘的下达了(下达者是谁,有争议,不多提)。
考虑到在本世界尼古拉二世统治期间,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沙俄,曾多次侵略本世界的华夏,还在1900年7月(李瑞抵达本世界前不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庚子俄难(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尼古拉二世,乃至他全家,乃至他全族死不死李瑞都是不打算管的。
也因此的,即便李瑞知晓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李瑞也没有特意安排手下的情报力量,去特别关注尼古拉二世及相关人等,在十月革命后的后续与命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加之某道灭门命令的下达与执行极其隐秘,李瑞手下在苏俄的情报力量并没能提前获悉相关情报。
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只不过,由于尼古拉二世之前有将自己的五个子女,先后送往同属于协约国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在1918年7月上旬的一天,本世界也就尼古拉二世以及他的妻子,以及对他们无比忠心的几位御医、厨子、随从被枪决……
之后,在相关事件被英、法、美等国的情报机构获悉后,从各种渠道获悉了相关消息的各国的主流报纸,争先恐后的进行了报道。
与此同时,英、法、美等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力量也陡然增强了不少。
与此同时,从二月革命前开始,就一直待在英国的俄国末代皇储,即将14岁的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1904年8月12日出生),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得不成为了,“武装干涉力量”的,一面极其重要的“旗帜”……
……
1918年11月11日,本世界的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
第670章 武装干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