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内的多媒体教室,玻璃幕墙外是几株百年香樟,枝叶婆娑间洒下细碎阳光。苏明远站在讲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电脑的边缘,目光掠过台下二十余张年轻面孔。这些现代学子穿着随意,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些许不以为然,与他记忆中庆朝国子监那些正襟危坐、头戴方巾的学子截然不同。
“今日我们讲商务礼仪。”苏明远开口,声调平稳,却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脊。穿越至今已三年有余,他仍会在某些时刻感到恍惚,仿佛自己仍是那个刚刚金榜题名、骑马游街的庆朝状元,转眼却置身于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李芳坐在教室后排,对他点头示意。是她力排众议,将这个“礼仪革新”项目交给了一个毫无现代教育背景的人。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暖意,随即收敛心神。
“首课,我们来学习‘叉手礼。”他调出全息投影,一尊宋代陶俑三维图像在空中缓缓旋转,双手交叉于胸前。
台下有轻微骚动。一个染着蓝发的男生小声嘀咕:“这年头谁还学这个?”
苏明远耳尖微动,却不露声色。他经历过庆朝科举的千军万马,岂会因一句嘀咕而慌乱?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提高半度:“礼仪之始,在于体敬于心,形敬于体。古人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并非繁琐,而是通过外在形式,内化尊敬之心。”
他演示起来,将双手交叉,掌心向内,轻触心口。这个动作他做过千百遍——在庆朝殿试面圣时,在翰林院拜见前辈时,在故乡为父母祝寿时。那一刻,他仿佛又闻到了皇宫中熟悉的檀香气味,听见朝服窸窣作响。
“掌心向内以示谦卑,”他解释道,声音不由自主地柔和下来,“现代可改良为轻触心口,既保留敬意,又避免繁琐。”
学生们开始练练练习。苏明远走下讲台,穿梭在课桌之间。他的目光被一个金发女生吸引——安娜,来自德国的留学生。她正认真地模仿全息投影中的动作,眉头微蹙,蓝眼睛里盛满了专注。
“先生,是这样吗?”安娜见他走近,有些不确定地问。她的发音带着异国腔调,却准确地说出了“先生”二字。
苏明远微微一怔。在庆朝,只有学子对师长才称“先生”。他颔首,轻轻调整她的手腕角度:“手腕放松,指尖不必过于用力。对,如此便可。”
安娜按照指导重新做了一遍,然后向她的中国同伴——一个叫张晓的女生行了叉手礼。苏明远屏息凝神,几乎预料会看到困惑或嘲笑。出乎意料的是,张晓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绽开微笑,自然地伸出手与安娜相握。
两种礼仪在空气中衔接,自然得如同溪流汇入江河。
苏明远胸腔中那股时常紧绷的气息,在这一刻悄然松动。他忽然明白,礼仪从来不是固守陈规,而是心意的传递。就像当年他高中状元,却仍不忘向落第的同窗行礼致意——那份尊重,跨越了时空,依然能被理解。
“有意思,”安娜笑着说,“在我们的文化里,把手放在心上表示真诚。”
苏明远点头:“人心虽然隔着时空、地域,对尊重的渴望却是相通的。”
接下来的餐桌礼仪课上,面对一排排闪亮的西餐刀叉,学生们明显自在了许多。苏明远拿起一把餐刀,不禁想起庆朝宫廷盛宴上那些精致的银匕玉箸。
“庆朝《膳夫经》有云:‘食不语,啜无声。”他引经据典,看到几个学生偷偷收起手机,抬起头来,“这与现代餐桌礼仪中的‘咀嚼闭口同理。跨越千年,文明的共识始终如一。”
他示范使用公筷夹菜,解释道:“古人用‘匕‘箸分食,今用公筷,皆为卫生之道。礼仪的核心万变不离其宗——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
一个男生举手提问:“苏老师,如果礼仪的核心都是尊重,为什么不同文化的形式差异这么大?”
苏明远沉吟片刻,想起了自己初来这个时代时的困惑与失措。他曾因对电梯按钮不知所措而困在楼中半小时,曾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差点与整个世界失联。
“形式是容器,心意才是内容。”他缓缓道,“就像不同的茶壶可以泡同样的茶叶,呈现不同的香气,但解渴的本质不变。了解不同礼仪,犹如收集各式茶壶,让我们能为不同的人奉上恰到好处的尊重。”
教室里静默一瞬,随即响起认可的掌声。苏明远感到耳根微热,这种直白的赞赏方式,他至今未能完全适应。在庆朝,赞许往往是一个含蓄的眼神,一次不易察觉的颔首。
最受欢迎的是日常问候课。苏明远示范了如何对长辈行微鞠躬礼,对同辈抬手作揖,对儿童蹲身平视。当他蹲下身,与假想中的儿童平视时,教室里响起几声轻笑。
“为何发笑?”他起身问道,并无责备之意。
一个女生举手:“苏老师,您刚才那个动作,让我们想起幼儿园老师。很亲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明远若有所思:“尊重并非总是居高临下。对孩童蹲身平视,是庆朝士大夫家的传统。《礼记》有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份尊重,应从身高开始。”
课程结束后,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苏明远后来才知道他是某互联网公司的CEO。
“苏老师,我学了十年西方商务礼仪,”男子感慨道,“去哈佛培训,去欧洲考察,却没想到老祖宗的智慧,早把‘分寸感刻进了礼仪里。”
苏明远微微躬身还礼:“古今中外,礼仪的本质无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只是表达方式因时因地
第25章 庆朝礼仪入现代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