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厂的形势一片大好,杂交水稻少不了我们生产的刺激素,这还要感谢您和您岳父啊。”张乐平很自豪的说道。
“那您有没有想过植物雌激素的缺陷呢?只长长,不增粗,如果地力不够,植物长得过于纤细,你们单位虽然搞不了研发,可是大学可以搞研发啊,和河西的几所大学合作,万一搞出来了,全世界都需要你们的产品,到了那时,你们的形势才会真正的一片大好吧?”
李旭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要求提得很怪异,至少在常人看来,这个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有这种刺激素吗?我没听说过啊,李旭东同志,您从哪里听到的?植物增粗了,有什么用呢?”张乐平从没想过还有这种刺激素,真要有这种玩意儿,那“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岂不是成了一句笑话?
“不管有没有这种刺激素,不去研究就永远都不会有。现在已经不是放卫星的时代了,但亩产过千斤的稻子已经不稀奇了。在杂交水稻没出来之前,你敢这么想?现在北方一年要刮一次沙尘暴,咱们不多种树,子孙后代难道都在沙漠里生活?张乐平同志,眼光看远一点儿,和工大、湖大还有农大的教授们一起做研究,也就是少交一点利润的事儿。真要研究出来了,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李旭东不等大家接话,又说道:“你们负责找专家教授做研究,我负责学校的援建工作,改善他们的教学条件和住房条件,再帮他们建立实验室,这总行了吧?”
又是捐钱的节奏,李旭东有钱,也想捐助给大学来提高大学的质量,一直找不到什么好借口,虽然现在的生源不行,可哪怕是工农兵子弟,能多学点东西,也是好的。
李家的信使每天穿梭于香江和内地,李旭东需要什么就送什么,省里、市里的领导只要听到有李家的援建项目,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哪还有不肯的。
一顿饭吃得很快,宿舍区走一走,没碰到自家的老妈,李旭东又不方便直接去家里,只能看着通阳台的宿舍楼望洋兴叹。晚上来?那不方便,白天都不方便来,何况是晚上呢。
老妈的位置确定了,现在就是老爹和爷爷奶奶的消息了,下一站应该就是丁字湾那个芝麻绿豆大的小镇了。唉,老爹老妈一直两地分居,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老爹才调到水泥电杆厂,一个人踩单车从城南踩到城北,来回上下班都要一个半小时以上,风里来雨里去的,现在想想都是辛苦至极啊。
李旭东的记忆中没有奶奶,老妈说过,奶奶在自己出世一个多月就走了,食道癌走的,他在国家即将面对三年灾害的时候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打过一笔钱,不知道这辈子那笔汇款在灾荒年里起没起到作用,只希望自己这双蝴蝶的翅膀能稍微起到那么一点点作用,护住自己未曾得见的奶奶。
“爷,您今天怎么啦?魂不守舍的。”秦京茹很细心的问道。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如果这个我不存在,那么这个世界我会不会依然是我。”
很深的哲学命题,目前世界上应该还没人研究关于穿越的问题吧。
李旭东的情绪很低落。
“呵呵,京茹,听不懂没关系,我自己也不懂。”李旭东搂着秦京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心里的伤痛无法化解。近在咫尺的至亲呐,相认都没可能,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自己还无从解释。
秦京茹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唯一的办法就是陪他睡觉。办法很笨,但很有效,只是消耗有些大,李旭东又一次病倒了,好在病情不重,湘省的中医也很厉害,几副中药服下去,病情就好的七七八八了。
“我估摸着最近念叨我的人太多了,才让我感冒发烧的。”李旭东看着照顾自己的秦京茹说道。
确实,念叨他的可不只有一个两个,印尼在谈判,大汉国也在谈判,昂撒人在找李旭东,犹太人也在找李旭东,中东人更是希望能把李旭东找出来。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出这样的无损战法,全球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大汉国和印尼,可始作俑者却无声无息去了内地。
住院期间,李旭东的捐助款和援建资金陆续到位,还都是援助的美元,中央也不得不派个统战部工作的老领导过来看望这个路线不太明确的家伙。这位老领导一直在夸赞李旭东,还拿混了一辈子都如鱼得水的唐生明和他来比较,说这俩走到哪都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
马上就有人反驳道:“唐生明只是个混日子的,李旭东同志可不是在混日子,能无声无息的搞出两个华人国度,还能站稳脚跟,您这比较相差太远啦。”
唐生明这辈子,确实是开了挂的人生,只是他的挂把幸运点数全部加满了,从小就幸运降生在大富大贵之家,祖上大官,父亲大官,连他的嫡亲大哥也是湘军首领唐生智,和老蒋反反复复了一辈子都能平安无事。
到了唐生明这里就更不用说了,读的一师范,领袖给他盖了一年的被子,读黄埔,当了个四期的插班生,陈大将是他的铁杆同学加兄弟,老蒋是他校长,叛徒汪是他的老师,两次必死之局都被他幸运光环躲过,李士群要拿他,鬼子给他保驾护航,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他的朋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旭东也算幸运,这半辈子的经历不如唐生明,但他也是气运加身的主儿,上级给他的评价明显高了很多,说他不仅是陶朱公再世,还在国外为华人打下了大片江山,而且小李这钱还是光明正大的从国外赚来的,困难
第243章 访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