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1章 遥远的梦想[1/2页]

人性即见如来 大道鸿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月球上的果子与地平线上的梦想
     一、时代的果子与遥不可及的希望
     中国社会像一棵巨大的果树。过去四十年间,它从一颗瘦弱的幼苗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果实累累。然而,这些果实却并非所有人都触手可及。有人站在高枝上,挥袖便可摘得果实;有人站在地面,踮脚尚能触及;而更多的人,只能仰望,叹息着果实挂在月球上,遥不可及。
     果实在月球上,代表的不仅是资源分配的不公,更是阶层的分化与固化。曾几何时,人们坚信努力和奋斗可以改变命运。贫穷,如同一件可以随时脱掉的旧衣;富贵,是一件可以通过努力穿上的新袍。然而,今天的现实却让人倍感寒意。果实不再仅仅是高挂,而是被人为地放在了一个连望远镜都难以窥见的高度。希望的光芒被遮蔽,奋斗成了徒劳的奔跑。
     二、阶层固化:从流动到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成就并非普惠的。财富和资源更多地集中于少数群体,而多数普通人却在日益拥挤的生活中,更加艰难地喘息。曾经流动的社会阶层,渐渐变得像一潭死水。
     社会流动性一旦停滞,便会引发深远的后果。那些占据高阶层的人,开始焊死车门,阻止其他人进入;而那些被挡在门外的人,则越来越难以找到突破口。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住房的区域差异,医疗的可及性鸿沟,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加剧这种固化。
     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上一代的资源差距,下一代的起跑线早已天差地别。富人子女的成长环境、教育条件、认知视野,注定了他们可以轻松迈上更高的台阶。而穷人子女,则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翻越父辈的影子。社会阶层的鸿沟,悄然从个人奋斗的困境,向代际传递的壁垒转变。
     三、从“何不食肉糜”到“焊死车门”
     历史上的“何不食肉糜”之讽刺,正在当下社会以新的形式重演。那些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精英阶层,常常以一种“超然”的视角,提出一些听起来合理却脱离实际的建议。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底层生活的无知与疏离。
     在这些人的视野里,贫穷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而非现实中的生存困境。他们假设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流转的房产,多余的私家车,甚至富余的资源,用以解决所谓的“就业”“收入”问题。然而,这种假设的背后,是对底层现实的彻底无视。贫穷不仅意味着物质匮乏,更是一种资源、机会、尊严的全面剥夺。
     当他们用理性分析贫穷,用数字计算失业率时,是否想过,那些被忽略的个体,正以怎样的方式,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压?当他们提出让底层人“挤进车厢”的建议时,是否意识到,车门早已被他们焊死?
     四、底层的困境与认知的鸿沟

第231章 遥远的梦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