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顿了顿,继续道:“洪熙盛世为什么能成?因为仁宗皇帝知道,江山不是朱家的私产,是天下人的。
现在的联邦,道理也一样。它或许是个包袱,但这个包袱里,装着的是不让宗室自相残杀的规矩,是不让小国沦为鱼肉的底线,是让百姓能在这片土地上安稳生活的依托。”
书房里再次安静下来,这次的安静里没有了之前的纠结。
他们想起太祖朱元璋的“铁律”:凡宗室子弟,不得擅动刀兵;想起太宗朱棣的“祖训”:凡大明疆域,需轻徭薄赋;想起仁宗朱高炽的苦口婆心:凡治国者,需念百姓疾苦。这些刻在血脉里的记忆,让“大明”两个字有了更重的分量。
朱祁钧拿起茶壶,给众人续上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路该怎么走?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小国拖慢脚步。”
“或许,联邦不必是‘一个模子。”朱昭熙提出一个新思路,“六大国可以搞‘核心圈,负责制定工业、军事的高标准。
中小国搞‘协作圈,按能力参与;实在跟不上的,咱们也不能不伸出援手,毕竟咱们都是老朱家的后代,总不可能真的让咱们联邦里的国家有人活不下去。”
朱祁锂点头:“可以试试。比如钢铁产业,六大国定个统一标准,小国达不到的,就只能做粗钢,不能参与精密器械生产。这样既保证质量,又给他们留了口饭吃。”
朱祁铸补充:“教育也一样。核心圈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协作圈先搞六年,剩下的国家在咱们这些国家的帮助下,至少保证识字率到三成。联邦基金的倾斜,按圈划分,既不浪费,也能逐步提升整体水平。”
朱奠培总结:“说到底,联邦不能丢,但也不能让大明联邦变得僵化。得像治水一样,既能挡住洪水,又得给水流留出路。”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玄中城的灯火次第亮起。书房里的六人没有再继续深谈具体方案,却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联邦的未来,或许不会是他们最初设想的“大一统”,但也绝不会是“一盘散沙”。它会像一棵老树,主干是六大强国的核心利益,枝桠是中小国的生存空间。
而根系,则深深扎在“大明”这两个字承载的记忆里,那是太祖的筚路蓝缕,是太宗的开疆拓土,是仁宗的休养生息,是所有宗室子弟都无法割裂的根。
朱祁钧站起身,理了理衣襟:“该回去了。明国虽然离玄中城最近,但是总不可能一直待在这,远程操控明国吧。”
“我也得走了,越国离得更远,我这个虚君虽然没什么大用,但在越国终究是一根定海神针啊。”朱祁锂跟着起身。
众人陆续告辞,朱昭熙送到门口,看着他们的马车消失在夜色里。玄中城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动着官邸门前的联邦旗帜。旗帜上的“明”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仿佛在提醒着所有人:无论未来如何变,有些东西,终究是要守住的。
喜欢。
第295章 大明烙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