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89%。
     科技协同则聚焦实用领域。十国共建的34;南煦洲工业研究所34;,重点攻关热带地区的设备防腐技术、甘蔗渣综合利用、蒸汽机车适应性改造等课题。
     其研发的34;热带型蒸汽机34;,通过改良冷却系统,在40℃以上环境的故障率比普通机型降低60%,已在十国的糖厂、矿山普及。研究所的经费由十国按GDP比例分摊,成果共享,这种模式使其研发效率比各国单独攻关提高两倍。
     越系十国的政治协同,始终保持着34;不公开挑战越国宗主权34;的谨慎姿态。十国君主每年仍会赴越国都城朝觐,重大决策前也会象征性地征求越国意见,但实际操作中已形成独立的决策链条。
     联邦二十五年设立的34;十国协调会议34;,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十国君主轮流主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讨论的议题从关税调整到联防部署,从移民配额到铁路规划,涵盖所有涉及共同利益的领域。
     二十八年的会议记录显示,全年共形成73项决议,其中71项获得一致通过,执行率达100%。
     官员互派制度则强化了行政协同。十国的税务、海关、铁路等部门,每年互派20%的中层官员交流任职,任期两年。
     越临国的海关官员在越昌国任职期间,引入的34;快速通关系统34;使两国间的货物查验时间从三天缩短至十二小时;越垹国的铁路工程师在越丰国推广的34;标准化维护流程34;,使该国民用铁路的事故率下降58%。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整合甚至延伸至司法领域。十国签署的《罪犯引渡条约》,规定除涉及君主权力的案件外,其他刑事犯可跨国追捕;《商事仲裁公约》则设立联合仲裁机构,解决十国间的商业纠纷,其裁决的执行率比向越国上诉高出43%。
     越国对十国的发展保持着复杂态度。一方面,十国的繁荣扩大了越国的影响力,南煦洲的资源通过十国间接流向越国,二十八年越国从十国进口的原材料占其进口总量的34%。
     另一方面,十国的自主倾向又让越国警惕,越国议会曾多次提案34;加强对南煦洲的管控34;,但均因十国的联合游说而搁置。
     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十国始终避免触碰越国的核心利益。他们不寻求改变联邦议席的等级(仍维持第三级国家的权限),不发展大规模军事力量(十国的总兵力仅为越国的18%),在联邦事务中也基本与越国保持一致。
     朱徽煣能当选联邦事务总理,十国的集体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换取了越国对十国北进的默许。
     越国皇帝朱祁锂在二十八年的御前会议上,对十国的定位给出了明确界定:34;他们是越国在南煦洲的延伸,不是对手。只要他们承认越国的宗主权,共享开发成果,就让他们自己折腾去。34;这种态度为十国的进一步整合留出了空间。
     至联邦二十八年,越系十国的GDP总和已达越国的63%,铁路里程超过越国本土,商船吨位占联邦总量的22%。
     在南煦洲的土地上,一个以经济协同为基础、政治整合为内核的区域性集团已悄然成型。他们的发展轨迹证明,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实用主义的协作,次级国家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等级限制,形成足以影响联邦格局的力量。
    喜欢。
  

第323章 越系十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