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3章 河口冲积扇与咸淡水粮种[1/2页]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船帆带着泥炭沼泽的寒气继续前行,甲板上的陶瓮队列已按 “气候带” 整齐排列 —— 最东侧的 “寒带区” 并排放着野慈姑与野荞麦的容器,罐口的白霜与西侧 “热带区” 耐盐禾罐壁的盐晶形成鲜明对比。宝儿用细棉线将各区域的代表种子串联起来,从深褐色的沙棘豆到白色的野慈姑球茎,丝线在阳光下形成七彩的光带,恰似将沿途的气候密码编织成链,线头系在船舵的铜环上,随航向轻轻摆动。
     “夫人,水色在变!” 哈桑举着舀水的木瓢大喊,瓢中原本青黑的泥炭水正渐变为浑浊的土黄,与冲积平原的河水泥色相近却更显厚重,“这水一半咸一半淡,舌头能尝出两重味,测深绳的铅锤上缠着半咸水的水草!” 他说得没错,船舷边的水面漂浮着奇特的植物,根部浸在咸水中呈深褐,叶片露在淡水里显翠绿,如同在同一植株上劈开了两个季节,船桨划动时,能看到咸淡水交汇形成的 “水线” 在桨叶上快速移动,如同双色绸缎在流动。
     老舵手用手指捻起船板上的泥沙,沙粒中混着细碎的贝壳:“是河口冲积扇!” 他粗糙的手掌在海图上划出一道弧形,“这种地方是大河入海口的‘拐弯处,淡水冲的泥沙和海水推的贝壳混在一起,涨潮时泡海水,退潮时喝河水,能长东西的都是两边讨好的机灵鬼,根须得会分哪口是咸水哪口是淡水。”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声音里带着久违的兴奋:“东北方向有灰褐色的土塬!像铺在海边的大席子!”
     众人望去,只见海岸线处横亘着一片广阔的扇形平原,土色从岸边的金黄渐变为近海的灰黑,如同被大地铺开的调色盘。平原上交错分布着淡水河渠与咸水洼塘,河渠里的水清澈见底,游动着银色的小鱼;洼塘里的水泛着盐花,栖息着青色的蟹类,两者的分界处生长着茂密的灌木丛,叶片正面深绿如墨,背面灰白似霜,风过时翻转如浪,仿佛在演示着对两种水质的适应。
     正午的阳光将平原晒得温热,温度计显示气温较泥炭沼泽升高八度,却比沙质海岸低五度,形成独特的 “过渡温区”。空气里弥漫着咸淡水混合的气息,吸入肺中既有河泥的腥甜,又有海水的咸涩,让船员们想起泉州港的味道 —— 那里的水也带着这种 “两不像” 的气息,只是更淡些。更奇特的是,平原上的植被会随潮汐变化:涨潮时,咸水洼塘的植物会舒展叶片;退潮后,淡水河渠的植物则加速生长,仿佛在遵循某种古老的生物钟。
     “看那些河渠与洼塘的交界!” 曾在闽江口种过田的船员突然喊道,他蹚着没过脚踝的水,指着一丛半灌木状的植物,茎秆粗壮如手腕,根部一半扎在淡水渠,一半浸在咸水洼,顶端结着串状的果实,形状如同缩小的莲子,外壳呈深褐色,带着细密的纹路,“是咸淡水莲!” 船员的声音带着颤抖,“俺们老家叫‘海莲子,能在河口滩涂长,结的籽又面又甜,去年闹饥荒时,村里人就靠挖这个活命!”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颗果实,剥开外壳,里面的果仁呈乳白色,质地粉糯,嚼之有淡淡的莲香,却比寻常莲子多了一丝咸鲜,显然是吸收了海水的盐分。测量其生长环境:处于咸淡水 “锋面”,每日经历两次盐度变化,根部的细胞能主动过滤盐分,将淡水导入茎秆,叶片则能分泌多余的盐分,在叶尖形成细小的盐晶,如同天然的 “海水淡化器”。
     宝儿让人记录咸淡水莲的特性:“茎生水中,叶浮水面,果似莲子,耐盐度中等,生长周期四个月,适合在河口、三角洲推广”,并将其与野菱、野慈姑对比,在海图上用紫色圆点标记,形成 “水生作物三角区”—— 野菱耐纯淡水,野慈姑耐低温淡水,咸淡水莲耐混合水,三者的分布曲线恰好覆盖了从内陆到近海的所有水域,用朱砂笔连接后,恰似为中原的 “治水种粮” 画出了路线图。
     午后的潮汐开始上涨,咸水带着贝壳从近海涌入,淡水河渠的水位随之升高,原本清晰的 “水线” 变得模糊,两种水质在平原上剧烈混合,形成无数旋转的漩涡,将泥沙与贝壳卷成浑浊的 “泥龙”。船员们赶紧将船驶向高处的土塬,却在途中发现了更惊人的景象:咸淡水莲的

第363章 河口冲积扇与咸淡水粮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