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9章 试种作物的成熟与收获[2/2页]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里面的果仁呈乳白色,富含淀粉,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陈老汉让人将麦粒磨成面粉,与本地小麦粉混合做成饼,饼的口感既保留了早熟麦的韧性,又有本地小麦的松软,农人们纷纷称赞:“这面粉做饼子顶饿,还好吃,比单纯的本地麦粉强多了!”
     宝儿在仓库里整理收获的种子,将耐盐禾、野慈姑、早熟麦的种子分别装在不同的陶罐里,每个陶罐上都贴着详细的标签,注明了收获时间、产量、特性等信息。她让人将这些种子与从异域带来的原始种子进行对比,发现经过泉州气候的滋养和农人们的精心培育,新收获的种子在颗粒大小、饱满度、抗逆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让她在《异域粮谱》的最后一页写下:“作物随境而变,因地制宜,方得其实”,字迹旁画着一株茁壮成长的耐盐禾,根系深深扎根在泉州的土地上。
     秋日的阳光渐渐变得温和,气温也一天天降低,这对晾晒新收获的粮食十分有利。耐盐禾的谷粒摊在竹篾上,在阳光下晾晒,水分渐渐蒸发,谷粒变得更加坚硬,重量也减轻了近一成;野慈姑的球茎则埋在干燥的沙土里,这是泉州农人们常用的储存方法,既能保持球茎的新鲜,又能防止腐烂;早熟麦的麦粒装在麻袋里,堆放在通风的仓库里,散发着新麦的清香,与仓库里原本储存的粮食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 “丰收味道”。
     王晏之在泉州府衙召开推广会议,邀请了周边州县的农官和老农参加。会上,宝儿详细介绍了耐盐禾、野慈姑、早熟麦的特性和种植方法,展示了收获的粮食样本,当大家看到耐盐禾在滩涂的高产量、野慈姑在沼泽地的顽强生长、早熟麦的快速成熟时,都纷纷表示要引进种植。来自莆田的农官握着耐盐禾的种子,激动地说:“我们那儿的滩涂比泉州的还多,要是种上这耐盐禾,百姓就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后,宝儿让人将筛选出的优质种子分装成小袋,每袋都附带着详细的种植说明书,说明书上的内容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的,结合了泉州本地的农事经验,比如 “耐盐禾种植:宜选滩涂,用红树林枯枝或鱼内脏施肥,台风前扎竹桩防风” 等。这些种子将通过驿站送往各地,就像撒向大地的希望,等待着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夜幕降临时,仓库里灯火通明,农人们正在清点收获的粮食,麻袋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哈桑带着年轻的船员们将剩余的种子仔细储存好,用草木灰和樟脑混合防潮防虫,这种方法是结合了远洋时的储存经验和泉州本地的防虫技巧。陈老汉则在灯下研究明年的种植计划,他打算将耐盐禾与本地水稻轮作,野慈姑与莲藕套种,早熟麦则种在丘陵的梯田里,形成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照进仓库,照亮了堆积如山的粮食,也照亮了人们充满希望的脸庞。宝儿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泉州城郭,心中充满了感慨。从远洋探索带回种子,到在泉州试种成功,再到即将推广到各地,这段旅程充满了艰辛,却也收获了满满的成果。她知道,这些新粮种将会像一颗颗种子,在中原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喜悦,而这段跨越山海的故事,也将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喜欢。
  

第369章 试种作物的成熟与收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