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83章 交替天气与幼苗生长管护[2/2页]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这是气孔闭合的正常反应。早熟麦的修剪切口已完全干燥,边缘泛着健康的浅褐色,主茎在阳光下挺直了腰杆,叶片的绿色比之前深了许多。
     王晏之的幕僚正在测量各田块的土壤湿度,用的是特制的 “测湿杆”—— 竹杆的一端裹着棉布,插入土中拔出来后,棉布的湿润程度能直观显示湿度。“耐盐禾田的湿度三成五,早熟麦田五成,野慈姑沼泽地七成,都在适宜范围。” 幕僚的记录声在田野间回荡,与农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王晏之站在田埂上,看着修剪后的麦田通风透光,培土后的野慈姑长势稳健,满意地对身边的陈老汉说:“这些管护法子越来越精细了,看来丰收有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后的干热风再次袭来,却比清晨柔和了许多。耐盐禾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摆动,支架固定的分枝已能自主承受风势,不再需要额外扶持。哈桑带着人给野慈姑浇水,这次用的是新修好的竹制水渠,水流顺着水渠缓缓流入环形沟,比之前的水壶灌溉效率提高了十倍。“这水渠是按地势修的,高低差刚好三寸,水不用费力就能流到每一株苗根旁。” 哈桑边调整水渠的坡度边说,他的额头上渗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
     陈老汉在耐盐禾的田埂上散步,时不时弯腰检查分枝的生长情况。他发现健康的分枝上已长出新的叶芽,芽尖带着淡淡的紫,用指甲轻触能感到明显的硬度 —— 这是生长旺盛的标志。“再过十日,就得给这些分枝摘心了。” 他对跟在身后的宝儿说,“摘掉顶芽,养分就能往侧枝走,将来结的穗子才会饱满。” 他随手摘下一片发黄的老叶,“这些老叶留着没用,还耗养分,得及时摘掉,就像人要剪去指甲一样。”
     傍晚时分,天空又飘起了细雨,这次的雨细密如丝,落在叶片上几乎看不见痕迹,却能让土壤慢慢湿润。农人们没有躲避,反而趁着细雨给幼苗追肥,用的是腐熟的豆饼粉末,与草木灰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这雨能帮着肥料渗进土里,比晴天追肥见效快。” 陈老汉边撒肥料边说,豆饼粉在雨中迅速溶解,顺着叶片间的缝隙渗入土壤,靠近根部的地方,能看到须根正朝着肥料的方向生长,像在追寻养分的踪迹。
     夜幕降临,仓库里的油灯次第亮起。宝儿将今日的修剪、培土、追肥等数据汇总,与之前的记录对比,发现经过管护的幼苗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耐盐禾的分枝日均生长量比之前增加一分,早熟麦的主茎直径增粗了半毫米,野慈姑的球茎重量每日增加一钱。“这些数据说明,精细管护能有效抵消交替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宝儿指着记录册上的曲线说,曲线呈稳步上升趋势,像一条通往丰收的康庄大道。
     陈老汉坐在一旁,用布擦拭着他的小剪刀,剪刀的刃口在灯光下闪着寒光。“明天可能还是晴雨交替的天。” 他望着窗外的雨丝说,“得提前准备好摘心的工具,耐盐禾的顶芽可不能等。” 他让人将竹制支架的数量清点一遍,确保每个倾斜的分枝都能得到固定,又检查了培土机的铁铲,在磨损处涂上桐油防锈 —— 这些工具是农人的武器,必须时刻保持完好。
     黎明时分,细雨渐渐停歇,东方泛起鱼肚白。田野在晨光中苏醒,耐盐禾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早熟麦的主茎挺拔健壮,分蘖疏密有致;野慈姑的球茎在培土下静静生长,须根在湿土中蔓延。农人们踏着露水来到田间,开始了新一天的管护工作,摘心的剪刀、修枝的锯子、追肥的篮子在手中传递,像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奏响着丰收的序曲。
     宝儿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幼苗生长记录册》在手中微微颤动。她知道,每一页记录都凝聚着农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项措施都经过实践的检验。交替的天气仍在继续,但只要坚持科学管护,这些幼苗终将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泉州的田野染上丰收的色彩。仓库外的布告栏上,新的生长数据已更新,字迹在晨风中微微摆动,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幼苗的成长故事。
    喜欢。
  

第383章 交替天气与幼苗生长管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