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85章 天气起伏与成熟前管护[1/2页]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晨露在耐盐禾的穗尖凝成细小的冰晶,被晴热的阳光一照,瞬间化作水珠滚落,打在下方的叶片上,溅起细碎的水花。穗子已饱满得低垂下来,谷粒的外壳泛着淡淡的褐红,恰似《异域粮谱》“临熟篇” 中描述的 “蜡熟初期”。宝儿用竹制测穗器测量谷粒饱满度,器身的刻度显示已达八成,她在《作物生长记录册》上标注:“谷雨前十日,耐盐禾进入蜡熟期,需防鸟啄”,字迹旁画着稻草人草图,稻草人的手臂上系着红绸,与田间即将立起的防护装置一模一样。
     “夫人,早熟麦的麦穗开始灌浆了!” 哈桑捧着麦穗跑来,麦粒的外壳已从青绿转为淡金,用手指轻捏,能感到里面充满了黏糯的浆液,“陈老汉说这种灌浆期最怕‘干热风 + 阵雨的组合,热风会让浆液浓缩,阵雨又会让麦粒鼓胀,一缩一胀容易裂壳,您看这边缘的麦粒,已有少量开裂了!” 他说得没错,麦田中央的麦穗底部,确实有几粒麦粒的外壳裂开细缝,浆液顺着缝隙渗出,在阳光下凝成透明的晶珠,与饱满的麦粒形成刺眼的对比。土壤表层的湿度计显示仅有两成,而深层却因昨日的阵雨保持着五成湿润,形成 “上干下湿” 的特殊状态。
     陈老汉蹲在麦田里,让人将稻草编织的 “遮雨帘” 斜搭在麦穗上方,帘面与地面成三十度角:“这帘子要‘上密下疏,既能挡住正午的热风,又能让晨露和夜间的潮气透进来,就像给麦穗撑了把透气的伞。” 他用竹片将帘子固定在木桩上,每片帘子覆盖十株麦苗,“灌浆期的麦粒像怀孕的妇人,既不能热着也不能冻着,这温度得控制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才舒服。” 半个时辰后,被遮盖的麦穗周围,空气温度果然比露天处低了三度,裂开的麦粒不再继续恶化,浆液的黏稠度也恢复了正常,用指甲轻刮,能感到均匀的弹性。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新制的 “防鸟网” 来到耐盐禾田,网眼用细麻绳编织,大小恰好能挡住麻雀却不阻碍通风:“按大人的意思,这网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铺设,此时鸟雀活动少,不会被网缠住,比正午铺网安全。” 工匠们拉网时,哈桑发现网的边缘缀着小铃铛,风一吹就发出 “叮叮” 的轻响:“这铃铛能吓走鸟雀!” 他晃动网绳,铃铛声在田野间回荡,几只停在田埂上的麻雀果然受惊飞起,盘旋几圈后远远躲开,不敢靠近。
     正午的干热风比昨日更烈,地面的温度升至三十六度,耐盐禾的叶片卷曲成细筒,却依旧保持着深绿 —— 这是蜡熟期特有的耐旱表现。农人们推着装有陶制水箱的独轮车来到田间,水箱底部连接着竹制的滴管,能将水精准滴在耐盐禾的根部:“这叫‘润根水,一次只浇三成湿,让根部吸收水分却不传导到穗部,既解渴又不影响灌浆。” 陈老汉边调整滴管流量边说,水滴落在干土上,只晕开铜钱大的湿痕,不会渗透到麦穗生长的土层,“穗部太湿容易招虫,根部湿润才能稳住养分,这是‘干湿分离的管护法。”
     午后的乌云来得比预报中更快,雷声在云层里滚动时,农人们已将野慈姑田的 “挡泥板” 安装完毕。这是用厚木板制成的弧形装置,紧贴着球茎生长的土层:“野慈姑的球茎现在最‘怕闷,阵雨带来的泥水会糊住表皮的呼吸孔,板上的细缝能让水流走却留住泥土,就像给球茎戴了层透气的面罩。” 陈老汉用手抚摸挡泥板内侧,上面刻着细密的导流槽,“这些槽能把泥水引到畦沟里,球茎周围始终保持疏松。” 话音未落,豆大的雨点已砸在板上,溅起的泥水顺着槽沟乖乖流走,球茎顶部的嫩叶始终保持洁净,没有被泥浆覆盖。
     阵雨过后,野慈姑的叶片上凝结着无数水珠,阳光穿过水珠,在球茎周围投射出七彩的光斑。农人们趁机检查球茎的生长情况,用小铲子轻轻扒开表层土,露出乒乓球大小的球茎,表皮光滑无斑点,根须洁白粗壮:“这挡泥板真管用,比去年没挡的球茎大了近一圈!” 哈桑掂量着球茎的重量,兴奋地喊道。陈老汉却提醒大家:“别

第385章 天气起伏与成熟前管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