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像薄纱缠在南据点的护城河上,哈桑带着五名斥候趴在半里地外的土坡后,竹制望远镜的镜片里,护城河泛着墨绿的光,水面上漂浮着几节枯木,像是辽军故意设下的 “伪装”。城墙高两丈半,比西堡高出半丈,城头的垛口后隐约能看到辽兵的头盔反光,每隔十步就有一名士兵来回踱步,手里的长弓始终搭着箭。
“护城河宽约五丈,深两丈,” 李二郎凑到哈桑身边,用炭笔在羊皮图上标注,“刚才看辽兵取水,用的是三丈长的木勺,按勺柄长度算,水深至少够没过马腹。” 哈桑点头,让斥候小队长拿出 “测距绳”—— 这是根用麻绳编织的长绳,每隔一尺系着红布条,一端绑着铅块。小队长将铅块扔进护城河方向,绳子在空中划出弧线,落在离城墙三丈远的地方:“从这里到城墙,共十五丈,渡桥得做够六丈长才保险,不然够不到对岸。”
风从护城河方向吹过来,带着水腥味和辽军据点里飘出的炊烟味。两人赶紧压低身子,只见城头的辽兵突然朝这边望来,手里的弓箭对准了土坡方向。“别动!” 哈桑按住李二郎的肩膀,直到辽兵的注意力转回城内,才松了口气:“这南据点的守军比西堡警惕,看来他们已经知道西堡丢了。”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护城河边,水面的冰碴开始融化,泛起细碎的波光。巳时过半,三名辽兵推着一辆水车走出城门,朝着护城河旁的水井走去 —— 这是探查守军作息的好机会。哈桑给斥候使了个眼色,两名斥候立刻绕到水井旁的柳树林埋伏,其余人则继续盯着据点,手里的长枪已悄悄出鞘。
辽兵刚把水车放进井里,柳树林里突然窜出两名斥候,竹绳套住为首辽兵的手腕,麻布瞬间堵住他的嘴。另外两名辽兵想往回跑,却被哈桑带着人从土坡后冲出,长枪抵住后背。“别喊,带你去见我们将军!” 李二郎压低声音,刀尖顶住辽兵的腰腹,两人不敢反抗,乖乖被押着往西堡方向走。
押着俘虏返回西堡的路上,哈桑终于问出了关键信息:南据点内有辽兵一百人,比西堡多二十人,储存的粟米够十五日消耗,城墙内侧藏着五架 “床弩”—— 用两根原木拼接而成,弓弦是牛筋做的,能射穿两寸厚的木板,还有二十袋生石灰,准备在攻城时往下撒,灼伤北伐军的眼睛。“护城河底埋了尖木,” 俘虏哆哆嗦嗦地补充,“木尖朝上,要是有人想游过去,肯定会被扎穿。”
午间的阳光晒得西堡的土墙发烫,张三正带着民夫改良 “渡桥”。之前设计的渡桥是平板结构,现在他让人在桥面两侧加装了 “护板”—— 用厚木板制成,高半尺,能挡住城头射来的箭。“再在桥底装三个铁轮,” 张三踩着木梯,指挥民夫用铁钉固定轮轴,“铁轮比木轮耐磨,推过冻土也不容易坏。” 旁边的空地上,民夫们正忙着缝制 “沙袋”—— 用粗麻布制成,每个能装五十斤沙土,袋口用麻绳扎紧,准备用来填护城河。
粮道兵们围在一旁,有的帮忙递工具,有的试着推动改良后的渡桥。“张师傅,这渡桥推起来比之前稳多了!” 一名士兵兴奋地喊道,渡桥在石板路上滑行,几乎听不到摩擦声。张三笑着点头,让人将沙袋堆在渡桥旁:“每架渡桥配二十个沙袋,填护城河时,先把沙袋扔下去垫脚,再推桥过去,这样更安全。”
西堡的粮囤里,赵虎正在清点新到的粮草。濠州运来的两百石干肉和三千斤慈姑糕已入库,加上西堡缴获的五百石粟米,现有粮食共八千石。“攻打南据点至少需要三天,每日消耗粮食五十石,” 赵虎对着账册念叨,“还得留两百石备用,防止辽军援兵突然到来。” 他让人将干肉切成小块,用油纸包好,每个士兵分发十块,作为攻城时的 “应急口粮”。
傍晚的风渐渐起了,吹得西堡的旗帜猎猎作响。王阿福带着新一批物资赶来了,车上装着草药、绷带和刚熬好的防瘟汤。刚到西堡门口,就看到远处的土路上有几名辽军斥候在游荡。“不好,是辽兵!” 王阿福赶紧让车夫把
第427章 南堡探防与攻具改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