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莫州、辽占瀛州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幽州城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正与赵德明、宝儿商议燕云治理政策。“莫州、辽占瀛州已破,燕云十六州已有五州光复,” 王晏之指着地图,“接下来要做的,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让燕云百姓真正认同大宋。”
赵德明补充道:“我建议推行‘三免政策:免赋税三年,免徭役两年,免兵役一年。同时,从汴梁调派‘劝农使,指导百姓种植耐盐禾、桑麻,恢复农业生产。” 宝儿点头,从怀中掏出《燕云百姓名册》:“已统计出光复五州的百姓共十万人,其中汉人占八成,契丹人占两成,咱们可以设置‘汉契议事会,让两族百姓共同参与州县治理,化解矛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晏之采纳了两人的建议,立刻让人草拟《燕云安抚令》,派快马送往莫州、辽占瀛州等地。同时,他让人传召王阿福,让他从泗州调运更多的 “耐盐禾种” 和 “桑苗”,支援燕云农业恢复 —— 泗州的耐盐禾产量高,桑苗适合在燕云的气候生长,能帮助百姓尽快解决温饱问题。
王阿福此时正赶着牛车,载着第一批耐盐禾种和桑苗,赶往莫州。黄昏的余晖洒在牛车上,禾种袋上的 “泗州良种” 字样格外醒目。他刚到莫州城外,就看到李二郎带着士兵们在帮百姓清理被水浸泡的房屋,归降的辽兵们则在城外开垦荒地,准备播种禾种。“李队长,禾种和桑苗送到了!” 王阿福跳下车,掀开帆布,露出整齐码放的种子袋和桑苗。
李二郎笑着迎上来:“太好了!百姓们正愁没种子,你来得太及时了。” 他让人叫来几名老农,让他们查看禾种:“这是泗州的良种,产量比咱们本地的高三成,你们先试试种,有问题随时找我。” 老农们捧着禾种,激动得热泪盈眶:“多谢将军,多谢大宋!咱们终于有盼头了!”
深夜的莫州城内,灯火通明。李二郎在议事厅里召开 “安民会”,邀请了汉人、契丹人百姓代表共二十人。“大宋推行‘汉契一家,不管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只要愿意为燕云的太平出力,都是大宋的子民。” 李二郎说着,将《燕云安抚令》念给众人听,“免赋税三年,大家可以安心种地;设置汉契议事会,大家有意见都可以提,共同治理莫州。”
契丹人代表耶律雄站起来,声音有些犹豫:“将军,我们以前是辽兵,大宋真的会善待我们吗?” 李二郎点头:“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安心生活,大宋不仅会善待你们,还会分给你们土地、种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耶律雄感动得跪下:“多谢将军!我们愿意为大宋效力,守护莫州的太平!”
与此同时,辽占瀛州城内,哈桑也在推行安抚政策。他让人将辽军囤积的粮草分发给百姓,每户发粟米两石、干肉十斤;同时,招募汉人、契丹人青年组成 “治安队”,负责城内巡逻,维护秩序。“大家放心,大宋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哈桑对着百姓们说,“咱们一起努力,让瀛州恢复往日的繁华。”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莫州城外,老农们已开始播种耐盐禾,李二郎带着士兵们帮忙翻地;辽占瀛州城内,治安队已开始巡逻,汉人、契丹人青年并肩走在街道上,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幽州城内,王晏之正在写《燕云治理奏疏》,详细阐述 “三免政策”“汉契议事会” 等措施,准备送往汴京,请求朝廷批准推广。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从莫州的水攻破城,到辽占瀛州的智取,再到各地的安抚治理,北伐军不仅用武力收复了失地,更用政策赢得了民心。归降的辽兵们融入大宋军队,百姓们积极参与治理,工匠们忙着修复房屋、改良工具,民夫们运送粮草、种子 —— 整个燕云,都在朝着太平盛世的方向前进。
这场莫州、辽占瀛州的攻坚与治理,是燕云光复的重要转折点。它证明,收复失地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科学的治理;不仅要让土地重回大宋版图,更要让百姓真心认同大宋。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人的带领下,燕云的光复事业正一步步走向圆满,大宋的北伐目标,也越来越近。
喜欢。
第448章 水破莫州与燕云安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