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不远处的 “农具维修坊” 里,泗州来的铁匠们正忙着修理犁铧。一名契丹老农推着损坏的犁赶来,铁匠接过犁,用铁锤敲打变形的犁铧,不到一盏茶时间就修好。“多谢师傅,” 老农递过几个鸡蛋,“这是家里新下的,您别嫌弃。” 铁匠笑着收下,又拿出一张 “农具保养图”:“用完后擦干净,涂些猪油,不容易生锈。”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蓟州城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王晏之来到垦荒田旁的 “劝农馆”,里面挤满了前来咨询的百姓。劝农使们正用 “沙盘” 演示种植技巧,讲解如何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播种深度;墙上挂着 “节气图”,标注着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割,用汉、契丹两种文字书写,方便不同民族的百姓查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人,今年的垦荒田已有三十万亩种上了耐盐禾和桑麻,” 劝农使汇报,“预计秋收能收粟米三十万石,桑麻二十万斤,足够蓟州、幽州的百姓和军队食用。” 王晏之点头,走到馆外的 “粮囤” 旁 —— 新收获的粟米装满了十个大囤,用麻布覆盖,旁边还堆着刚轧好的桑麻,散发着新鲜的草木气息。
     易州城内,李二郎正带着士兵们演练 “攻城战术”。演练场上,用泥土堆成的 “榆关模型” 栩栩如生,城头插着辽军旗帜,垛口旁摆放着仿制的狼牙拍。“先用回回炮抛火油弹!” 李二郎挥旗,士兵们点燃火油弹,装入回回炮的投石兜,拉动配重绳 ——“嗖” 的一声,火油弹落在模型城头,点燃了狼牙拍的仿制品,浓烟滚滚。
     “撞车跟上!飞天梯上!” 李二郎的令旗再次挥下,士兵们推着改良撞车,朝着模型城门撞去;同时,十名士兵踩着飞天梯,快速攀向模型城头,铁钩牢牢勾住垛口,动作敏捷如猿。归降的辽兵耶律雄在一旁指导:“辽军守城时,会从城头往下扔‘滚木,你们攀城时要注意躲避,最好用盾牌护住头顶。”
     深夜的蓟州议事厅,灯火通明。王晏之、赵德明、哈桑、李二郎、张三围坐在沙盘旁,讨论榆关攻坚计划。“按目前的筹备,开春后正月十五可发动进攻,” 王晏之指着沙盘上的榆关,“东路军由李二郎统领,用飞天梯攀城,主攻东门;西路军由哈桑统领,从沙河涉水绕后,截断辽军粮道;中路军由我统领,用撞车和回回炮正面攻坚,吸引辽军主力。”
     张三补充道:“我会在正月初十前,赶制出三十架改良回回炮、五十架飞天梯、十辆撞车,还会准备两千枚火油弹、五千斤防火沙,确保攻城时够用。” 赵德明则说:“我已从燕云六州调集粮草五十万石,存放在榆关附近的‘石门堡,攻城时可随时调运,不会断粮。”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蓟州城。工匠作坊里,张三和工匠们还在赶制器械,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一张张专注的脸庞;垦荒田旁,老农们已开始准备播种,田埂上堆着浸好的禾种;练兵场上,士兵们的演练声此起彼伏,与晨雾中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新一批农具和种子,前往榆关附近的石门堡。晨雾中,牛车的车轮碾过冻土,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他望着远方的榆关方向,心里满是期待 —— 开春后,这里将打响燕云光复的最后一战,只要攻克榆关,燕云十六州就能全部回到大宋的怀抱,百姓们就能过上真正太平的日子。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蓟州城的旗帜在风中舒展。王晏之站在城楼上,望着燕云的土地 —— 田野里的禾苗泛着嫩绿,作坊里的器械泛着冷光,练兵场上的士兵们精神抖擞,归降的契丹百姓与汉人百姓并肩劳作,整个燕云都在为开春的榆关之战做准备。他知道,这场战斗将是燕云光复的最后一战,只要打赢,几代大宋人的夙愿就能实现,天下百姓就能迎来真正的太平。
     这场榆关侦防与器械改良,是燕云光复的最后筹备。它将民生恢复的成果转化为军事力量,用科学的战术和改良的器械,为攻克榆关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张三、王阿福等人的带领下,在汉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全域光复的日子,已越来越近。
    喜欢。
  

第452章 榆关侦防与器械改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