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就这判断力,您是怎么领的几十年的兵?”再把茶杯塞他手里,“喝两口清醒清醒。”
“不是那回事?”老爷子不放心。
“是那回事我还用请您亲自出手援助?”
“哦——”老爷子放了心,旋即叮嘱:“那也别拖拉,你妈和你大嫂开始给你们筹划婚礼了。”
“我知道,我们俩商量好了,六月十号去办结婚登记。婚礼就简办吧,时期特殊,灾害严重。”
“唔,你们考虑的周到,是该这样。”老爷子捧着茶杯缓缓点头,“跟小鱼说,让她受委屈了,等灾害过去,一定给她补偿。”
韩蜀嗯了一声刚要点头,老爷子又说:“为什么非要六月十号?六号不行?六六大顺,我今年六十六了。”
韩蜀:“……”
我们哪天办结婚登记,和你老人家六十几了有什么关系?六月十号是我们确定关系的日子好不好?
不想和他探讨这个问题,只强调一句:“定好了,十号。”
老爷子向来拿他没办法,吹吹茶水,靠坐到椅子上,“行行行,十号就十号。你说的大喜事大难事是什么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蜀在他对面坐了,先说另一件事:“爸,大叔从北边过来,据他在火车沿途听到见到的情况看…… 不容乐观。
野菜野草不用说,有些地方连树皮都被扒干净了,玉米杆高粱杆的芯也剥出来吃了,青苗也被薅走吃掉不少,这样下去夏粮也得不到保证。”
“是啊。”说到这个,老爷子闭了眼很沉重地点头,“部队供应已经做了调整,团级以上减半,连级到副团减少四分之一,普通战士的也从39降到了35。”
“那您知不知道,蚌市道桥逄营和田队的队伍,两千六百多人,目前没有一人因为饥饿掉队,更没有影响工期。
大叔的老家,周王庄,和周边几个村庄,以及和这些村子里的人沾亲带故的人家,也没有因为挨饿生病,更没有出现外出逃荒甚至饿死人的情形。”
老爷子听得吃惊又开怀,“因为小鱼让他们提前储备了粮食?”
“是,但粮食有限,主要是各种干菜,社员还把原本打算留成春地的土地,全种上了萝卜。萝卜抗寒,易保存,从去年冬一直收到今年春,别处的人吃草根树皮时,他们有萝卜吃。
逄营和田队他们,从去年秋就开始派人到各地用玉米面换豆虫、换蚂蚱、换蝼蛄,换到后就地清洗杀菌,搭土窑烘焙,磨成面储存。
也在工地外围种了一大片萝卜,还派人沿淮河收购鱼虾河蚌,制成干鱼干虾干河蚌保存。”
老爷子一拍桌子大声笑:“丫头立了个大功,可以树碑立传了!”
“可我们大桥面临停工。”韩蜀突然把话题一拐说。
老爷子摆手,“伍先生亲自作了批示,力保重点工程。”
“钢材不合格,深水桥墩和桁架都不能做,只能施工桥头墩和引桥。材料短缺,引桥打算采用双曲拱。”
“这个我听说了,他们说你发过有关双曲拱的论文,算是立了一功。”
“那是个因陋就简的设计,是能解决问题,但相对于成就来讲,带给人更多的还是感慨。
若干年后,人们提起它,在欣赏这项技术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会感慨眼下的困难。”
“是啊。”老爷子叹一口气,揉捏着眉骨起身,站到墙上的地图前,“积贫积弱多年……”又叹一声气,在地图前低下了头。
“所以,咱们要尽快摆脱这种窘境。您要相信小鱼的前瞻性、敏锐性和智慧,任何时候,人才是保障,智慧是力量,科技是先行军,能够指导科技的理论是领航。”韩蜀跟过去,郑重地说。
“熊小子,我什么时候不信了?你到底要说什么?”老爷子这才发现自己被儿子带着,绕了个八百公里的圈,“是小鱼有什么事?又琢磨出什么东西了还是……直说!”
铺垫完,韩蜀这才把菁莪在岛上和邱老先生说的事说了。
喜欢。
第232章 有件事需要您伸出援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