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彻底收服了“军工格物科”那群帝国最顶尖的匠师之后,苏晓晓并没有急于推进“合金钢”与“标准化火药”的量产。
她很清楚,这些,都只是“术”的层面。
而想要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真正地从根基之上,焕发出全新的、可持续的强大生机,她必须去触碰那个,更深层次的,关于“道”的问题。
当晚,御书房。
当苏晓晓将她在军工科的所见所闻,以及那些国之重匠们,因固有的“经验主义”思维而走了无数弯路,最终在她的“科学理论”点拨下,才如梦初醒的整个过程,详细地,讲述给南渊钰听时。
这位年轻的帝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晓晓,朕明白了。”南渊钰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锐利光芒,“光有一两个天才,是不够的。光有一两件神兵利器,也是不够的。”
“没错。”苏晓晓看着他,无比郑重地说道,“陛下,墨公他们,已是这个时代,‘匠之领域的巅峰。但即便是他们,也需要我,来为他们推开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可我,不可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最大的困境是,有‘匠,而无‘官!这些国之重匠,即便做出天大的功劳,在如今的朝堂体系之下,也终究只能是一个‘匠人。他们无法进入帝国权力的中枢,去参与决策,去主导和推动,整个国家的技术变革。”
“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必须,给他们,也给未来,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名!”
“此事,恐怕比你平定南疆,还要难。”南渊钰深以为然,他的眉头,紧紧地蹙了起来,“祖宗之法,科举取士,早已深入人心。让一群……在文官集团眼中,摆弄着‘奇技淫巧的匠人,与那些十年寒窗的读书人,同列朝堂,其阻力,朕……难以想象。”
……
三日后,文华殿。
一场只有寥寥数位一品大员参与的、非正式的“小朝会”上,南渊钰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份阻力,是何等的巨大与坚韧。
他没有直接提出“增设格物科”,而是以一种极为委婉的方式,进行试探。
“众爱卿,朕近日观我朝匠作营中,颇有一些心思活络、于国有大功之人。朕在想,是否可在我朝官制之中,稍作变通,择其最优者,授以官职,以彰皇恩,亦可激励天下匠人之心?”
话音刚落。
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出身于顶级千年世家“博陵崔氏”的崔翰,便立刻出列,躬身行礼。
“陛下爱才之心,天下共鉴,实乃万民之福。”
他先是恭恭敬敬地,送上了一顶高帽,随即,话锋一转。
“然,祖宗之法,不可轻改。我朝开国至今,便定下‘士、农、工、商四民之序。士者,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农者,以勤恳耕种为本分。工、商虽亦于国有益,然其道,终究在‘器,而非‘道。若轻易以官爵授之,恐将乱了纲常,使天下人心浮动,人人皆去逐末而忘本,长此以往,国基,或将动摇啊!陛下!”
他这一番话,引经据典,站在“治国大道”的制高点上,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恳切,让人,根本无法反驳!
紧接着,吏部尚书,中书令,几位同样出身世家的阁臣,也纷纷出列附和,言辞恳切,逻辑严密,用一张看不见的大网,将南渊钰这个看似微小的提议,软软地,却又牢不可破地,给顶了回去。
那不是公然的对抗。
那是一种,浸润了数百年官场文化,如同棉花里藏针般的、整个文官体系的集体“软抵抗”!
南渊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想要撼动这个庞大而又古老的利益集团,是何等的艰难。
……
当晚,御书房。
听完南渊钰有些恼火地,述说完白日里的一切,苏晓晓却是微笑着,为他斟上了一杯清茶。
“陛下,急不得。”
她柔声劝道:“他们反对,并非因为他们愚蠢,不知变通。而是因为,我们的这个提议,真真正正地,触动了他们赖以生存、赖以自傲的……根基。对于这样的对手,用皇帝的权力去强行镇压,只
第505章 阳谋百辩撼儒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