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众位士绅最终还是散去了。
     席散人退,厅中熏香尚未散尽。
     几盏残余未尽的黄桃罐头还摆在桌角,泛着微微光泽,甜腻气息尚存。
     可无人在意了。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宴席这一关,虽然算是熬过去了。
     可真正的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
     从李北玄宣布要张榜开始,他们就已无路可退。
     那一道道榜文,将每一家每一姓的田亩仓粮、捐数写得明明白白。
     字字句句不动声色,却比刀剑更锋利。
     而更可怕的是,这榜不是给他们自己人看的。
     而是贴在街头巷尾,贴在米市粮铺,贴在百姓每日进出的市坊门口。
     是的,百姓要看,百姓要议论,百姓要拿着榜单去指点评说。
     谁家出了几百石,谁家只拿了几十石,谁家拿的是陈粮老米,谁家只肯拿匹布。
     而从这一刻起,士绅们的较量,就不再是与朝廷的周旋,而变成了彼此之间的角力。
     一个微妙、危险却无比真实的囚徒困境由此成型。
     若人人都不捐,那谁都不丢脸。
     若有人先多捐了,那其他人便不能不捐。
     张榜的事情,已经被官署公布了出去,此时民情也被撩拨了起来。
     从此,便再不是“捐不捐”的问题。
     而是“谁捐得多”、“谁捐得少”、“谁捐的快”、“谁捐的慢”的问题了。
     谁捐得多,谁捐得快,谁便是“士林典范”、“乡绅表率”、“仁人义士”、“以身济世”的代表。
     朝廷不一定会立刻褒奖。
     但百姓的口碑,地方的风评,士族子弟未来的出身与功名,都能沾上光。
     甚至那些准备明年入学、再三年应举的族中子弟,只要榜上有名、士望显着,说不定便能在乡试中获得那一点点“德声之助”。
     而谁捐得慢、捐得少,谁便是“为富不仁”、“避义藏粮”、“冷血观火”的代名词。
     至少十年,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这还不算完。
     真正让士绅们如芒在背、夜不能寐的,是这局之中,藏着的那一点互信崩塌。
     他们表面上同属一阶,是“乡绅”、“大户”、“书香世家”、“世袭甲族”。
     可实际上,这些名头之下,是彼此争斗了几代的旧仇新恨,是科场争位、学田相轧、婚姻明争暗抢的历史积怨。
     在这场风暴里,他们或许有相似的立场,却绝无同样的心思。
     当然有人愿意咬牙坚守,固守着士绅阶级最后的体面与壁垒,誓不向朝廷低头。
     但也肯定有人,愿意就此搏个顺民名头,借着士绅之首的招牌,换一张进京的门票,或者图一桩朝中新贵的联姻。
     这种人不需要多,一个就够了。
     只要有一家带头捐了上千石,那其他家也得咬牙跟上。
     毕竟谁若不出,不换,那日后风评尽毁、门前唾骂可就是家常便饭了。
     而他们这些人,最怕的,就是风评。
     没人敢落后。
     没人愿做吊车尾。
     这才是李北玄这招最阴险的地方。
     更何况,没人知道李北玄手里到

第855章 囚徒困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