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06章 万事皆可玄武门[2/2页]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从小我就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一开始,朝廷还想封禁、还想澄清,后来干脆不管了。
     因为太多了,根本禁不过来。
     毕竟只要有旱灾、蝗灾、雪灾、瘟疫、流民、叛乱,都会有人跳出来说一句:“玄武门余孽未靖,天谴尚未平。”
     甚至连寺庙里失火、窑厂里炸炉、城中水井枯涸这等地方琐事,也会有老妪抹着眼泪说:“那年若不是玄武门,也许这世道就不是这般苦了。”
     于是久而久之,朝廷麻了,地方也麻了。
     刘继恩也是麻的其中之一。
     “……所以,我一开始也没当回事。”
     刘继恩有些尴尬的继续道:“起初只以为是几个文痞在背后煽风点火,抓了几人,关了几天就放了。”
     “可没想到,这种说法愈传愈烈,甚至开始变得……有组织。”
     “有人印了传单,悄悄贴在各坊门口,有人把说书的请到茶馆里,讲前朝故事,借古讽今,借雪骂皇。”
     “我下了狠手,抄了几家书肆,抓了几个说书人,甚至把东城口那座破庙的和尚全撵了,可……没用。”
     “怎么禁都禁不完。”
     刘继恩满脸苦涩的摇了摇头,“而就在这流言最盛的时候,城中百姓就开始流失。”
     “不是死,也不是逃荒。就是……一个一个没了。”
     “于是我就开始上心了。”
     刘继恩慢慢把背靠在墙上,语气中透出一股掩饰不住的疲惫。
     “说实话,之前那种事也不是没遇到过。百姓嘴碎,冬天难过,就爱编些不着边际的东西骂官骂皇。咱也习惯了。”
     “可这次……不一样。”
     “开始我也以为是老一套,就让县丞带几队人马,暗中抓了几个口风太紧的回去审。可一问,反倒把我问愣住了。”
     “那几个被抓的,全都是外地口音。”
     “不是本地话,也不是并州腔,而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怪腔调。”
     “我找了几个在京做过差的捕快来听,他们说像是关西一带,但又不正宗。”
     “而且,这些人来历不明,说是流民,可问他们原籍、问他们家眷、问他们是走哪条道来的……没有一个能说得上来。”
     “有人说是从河北流过来的,有人说自己是赣州商户,还有一个说他是陇右逃民……可我们一查,就发现这些人根本没在衙门挂过名,粮卡也是假造的,连户贴都是伪造的!”
     “他们是混进来的。”
     “带着假的身份,假的来历,混进了晋阳。”
     刘继恩说到这儿,眉头紧皱,额角的青筋隐隐鼓起。
     “后来我又翻了下城防记录,才发现从九月开始,城门放宽了一段时间,说是怕秋收流民滞留在外挨冻,允许入城避寒。”
     “而偏巧那段时间,城卫署换了个新主事,据说是外调来的,是个升迁极快的年轻人。”
     “但很快,那人就调走了,接任的文书上是调往太原任职,可我后头去查,却怎么也查不到那个人的调令。”
     “就好像那个人是凭空出现的一样,在城卫署干了几个月,就又凭空消失了,我们本地官署,连他姓甚名谁都不记得,甚至都没几个人能说出来他到底长什么样,说的是什么地方的口音……”
     说到这里,刘继恩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而李北玄和赢高治的脸色,同时黑的跟墨汁一样。
    喜欢。
  

第906章 万事皆可玄武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