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97章 郑氏嫡孙郑元哲[2/2页]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从小我就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几家厂子。
     最早的是罐头厂,专门处理蔬果、鱼肉、干菜等食物,以便远途军队和边地百姓储存食用。
     紧接着,是羊毛厂与棉纺坊,专事纺织,兼顾军用与民用。
     随后是纸张改良所、印刷坊、玻璃作坊、炭精炉厂……
     乃至于后期,为高炉试验而专设的焦炭精炼作坊,和火油提纯厂。
     可不管是什么厂,不管生产的是什么。
     李北玄从第一天起,就提出了一个几乎所有传统匠人都无法理解的词。
     流水线。
     无论是腌菜、剪布、打钉、磨墨、刷字版……
     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套罐头盖的动作,也被他强行拆解成一套套标准流程。
     由不同匠人负责不同工序,逐段衔接,层层递进。
     刚开始,这样的安排遭到很多人的不解甚至反对。
     尤其是老匠人们。
     他们出身于手艺门第,擅长凭手感、凭经验完成整道工艺流程。
     眼下却被要求拆解流程,只负责其中一环。
     甚至一根毛刷、一个挂钩、一根缝线,都要按照模板来做。
     哪怕他们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全套活计,也不被允许越界。
     这对很多自负技艺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羞辱。
     可李北玄态度坚决,从不动摇。
     于是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整座工坊,都被折腾得鸡飞狗跳。
     但三个月后。
     第一个厂子的产量提高了一倍,废品率下降三成。
     再三个月。
     另一个厂子开始效仿,效益同样惊人。
     等到一年半后,蓝田的流水线模式彻底普及,原本那些质疑最多的匠人,反倒主动要求加入新的工序流程。
     只因这一模式让他们更省劲、挣得多、做得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赢丽质,对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吃惊,甚至震撼的。
     毕竟她出身皇家,自小见惯百工。
     但她接触的大多是个体工艺。
     雕工、织锦、书匠、铸甲……
     无论哪一种,皆以师傅立坊,以名手成名。
     在她印象中,能做出好东西的,永远是那些坐在最里间、埋头细细打磨十年如一日的老匠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喂料人、拉布工。
     所以李北玄一再强调流水线才是关键时,她最初只是点头听听,并未放在心上。
     可当她亲自看到,同样是一百人,分工合作的流水线,能在一天内生产出五倍于传统作坊的物资时,赢丽质隐约意识到,这种模式似乎更快,更有效率。
     再后来,高炉建成。
     从矿石入炉到出钢炼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节奏配合。
     温度一偏、炉压一松,整炉都可能报废。
     这一刻,赢丽质才终于明白。
     李北玄执意推行流水线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速度。
     而是为了可控。
     流水线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省下多少时间,而在于把一切都变成可以预料的、可以复制的、可以标准化的东西。
     哪怕换一拨人,只要流程没变,依旧可以做出一样的罐头、一样的布匹、一样的钢铁。
     这是纯手工,怎么做都做不到的地方。
    喜欢。
  

第997章 郑氏嫡孙郑元哲[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