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09章 三代而下,立嫡以长,不以贤[1/2页]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从小我就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张朴之所以无话可说,不是因为赢高明这话太逆天,太拟人。
     而是因为,他说的其实特么的是对的。
     毕竟封建王朝的底层逻辑,绝不是“选贤任能”。
     选才,确然要择贤能。
     但继承,永远只看嫡长。
     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便被钉死的铁律。
     三代而下,立嫡以长,不以贤,几乎是整个宗法社会的基石。
     毕竟王权的延续,靠的不是公平竞争,也不是德行选拔,而是血缘与次序。
     谁是嫡出,谁是长子,那便天然拥有冠于一切的优先权。
     纵使这个长子资质平庸,德行不彰,甚至昏庸无能,依旧稳坐太子之位。
     为什么?
     因为皇权不是职位,而是天下秩序的根。
     职位可以择人,皇权却只能择血。
     若皇权可以被选,那便等于最高权力失去了稳定的锚点,每一代都会掀起角逐与争斗,天下将永无宁日。
     古人早就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宗法体系中,嫡长子的地位神圣不可动摇。
     孔子早在《礼记》中便说:“立子以长不以贤。”
     意思很清楚,立太子之时,不问贤愚,只问排行。
     哪怕次子、庶子再聪慧,再仁厚,也必须为嫡长所让。
     而这铁律,也在历代王朝中都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周公堪称圣贤之士,辅佐成王,定天下礼乐制度,泽被千秋。
     他是何等的人物?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冒犯宗法秩序。
     成王虽幼,周公也只能辅政,终归要将王位交还。
     因为周公再贤,也不能僭越嫡长之子的位置。
     这不仅是礼法约束,更是整个天下共认的天命所在。
     若周公真要夺位,他纵然有万般功德,也会在顷刻间化为千古篡逆之徒。
     要再说近一些的。
     那便是赢世民。
     赢世民虽然是千古一帝,但他登基的过程,也正说明了这铁律的残酷。
     因为他并非嫡长,他上面有赢建成。
     若按理法,应当由建成继承大统。
     赢世民再英武、再贤能,也只能屈居其下。
     可他不甘心,于是才有了玄武门兵变,血溅太极宫门,把兄弟杀得干净利落。
     而赢世民得位,其实也不是因为贤能被选。
     而是因为他用真正的硬实力,硬生生改写了嫡长继承的规则。
     他的贤能,是建立在篡夺的刀锋之上的。
     即便赢世民再牛逼,再嚣张,“玄武门”三个字,时至今日,还是对赢世民的特攻宝具,别人一提就要炸毛。
     所以,太子无论贤愚,除非大逆不道,否则几乎无法撼动。
     废太子往往意味着宫廷政变,意味着血流成河。
     即便是赢世民那样的人,也要背负兄弟相残的污点。
     更遑论其他人?
     因此,赢高明说出这“舍我其谁”的一段话时,虽是狂妄,却并非虚妄。
     因为这正是封建王朝最残酷也最真实的逻辑,是封建秩序下的千古成法。
     

第1109章 三代而下,立嫡以长,不以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