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童煊一行人起早登山,他们在当地聘请了导游带他们进山参观,沿途为他们讲解恒山真正的历史。童煊一行人这次直接选择坐观光缆车上山,坐在缆车上慢慢滑行欣赏能够俯瞰恒山大半的风景,见于此行有长辈参与,加之他们刚刚看过日出决定不再亲力亲为登山。
对于恒山这的历史童煊知道的远比导游如数家珍,只是他不喜欢对外张扬自己,所幸听着导游的讲解,想听一听别人口中不一样的恒山故事。恒山虽作为五岳之一,其风景与其他四岳各有千秋,但恒山作为五岳的争议却在历史上存在了很久。三教合一是恒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最区别于其他四岳的主要特点之一。
恒山地区,先秦,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
隋唐五代,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宋元,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后为金所辖,设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元朝大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领辖八州、五县、七屯。八州中的浑源、应、朔、武等扩七屯中的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在恒山地区。
明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七县:大同县、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灵丘县;十三卫所不在恒山范围内。
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承袭明朝辖制,山西为十八省之一,共辖九府、十直隶州、六散州、八十五县、十二直隶厅。大同府(治大同)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浑源州、应州;七县中设在恒山地区的是:大同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另有朔州隶属于朔平府。蔚州划入冀省。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十三县和忻州十三县,共计二十六县。当时雁北十三县在恒山地区的有:大同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战争时期,恒山地区沦陷,解放以后,连同恒山地区东部的阳原县、蔚县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解放后,察哈尔省撤销后,恒山地区又划归晋、冀管辖。建国后张家口地区、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应县划归朔州市,将阳高、广灵、灵丘、浑源等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阳原县、蔚县归张家口市。
历史上的北岳移祀第一次争论是明弘治六年,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冀省恒山于晋省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书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是明弘治十五年(,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晋省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是明嘉靖二十五年,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是明万历十四年,晋省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尚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是同年,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晋省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冀省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是清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折。
主张改祀到浑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改祀到浑源,是因浑源曾为恒阴,为恒山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意愿。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曲阳北岳庙祭祀。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
第338章 出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