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4章 出游(白马春风下篇)[1/2页]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泰国佛殿苑位于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泰国佛殿苑的建成,是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
     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E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时,发现了5个已经变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刻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内有石瓶,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盒内,瓶内有黄金花,花上安放有舍利。后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近些年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安放在了白马寺这个舍利塔上。舍利塔一层供奉有T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蓝琉璃妆金的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
     印度佛殿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仿印式着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说四圣谛度五比丘的情景。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
     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一座具有印式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我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
     缅甸佛塔苑位于洛阳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整体效果格局整饬,气象宏伟,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殿堂四周墙壁上镶嵌有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盘四大圣事。还有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着名的佛塔佛像。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还建有一座小佛殿。
     作为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缅甸佛塔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缅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两国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将载入两国友好交流的史册。
     白马寺现存2颗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分别由T国和S国赠送。
     曼谷金山寺高僧一行人来到洛阳,将一枚佛骨舍利赠送给白马寺,被安置于白马寺泰国佛殿苑的舍利塔内。这枚舍利是E国考古学家在迦毗罗卫国发现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曾在T国金山寺的金山塔安放一百多年,被誉为泰国的“镇国之宝”。
     白马寺举行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仪式,S国向白马寺奉送了释迦牟尼佛骨舍利。
     中华古佛拇指般大小,铜质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是世界上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东南亚,最后分别收藏于T国。T国复制两尊,其中一尊归宗白马寺,供奉于藏经阁。
     卧玉佛是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雕刻而成,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卧玉佛是释迦牟尼的涅盘像,身体右侧而卧,右臂弯曲,右掌托腮,二目微闭,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压在右腿上,卧姿自然,安详自在。玉佛是云南玉佛寺妙明法师和缅甸华侨杨广佛居士所赠。佛像高1.56米,属缅甸白玉,细腻光洁,富于质感,镶嵌宝石,雕琢精美,堪称珍宝。佛像须弥座背后嵌刻碑文,题为《玉佛志》。供奉于玉佛殿。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内,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释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宝阁内,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白马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现存的元代“十八罗汉”造像,采用传统古老工艺夹纻干漆工艺制造。该工艺在宋代之后渐渐失传,元、明时期的夹纻干漆工艺作品在国内已非常罕见,历代的夹纻干漆像不少,但都没有保存下来。白马寺内现存的十八罗汉夹纻像是国内唯一的夹纻干漆组像,实为国宝。大雄殿内供奉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这些佛像皆为元代“夹芝干漆”遗像作品,为一级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正因为此种造像在国内已非常罕见,所以它们就成了研究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尤其是元、明时期佛教艺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位于寺山门内东侧,高3.5米,宽1.15米的,立于元至顺四年,碑额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据传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的手迹。西侧也有一石碑,碑文是由苏易简撰写的“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因碑文是分段书写,故又称断文碑。
     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后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然而在当代不少国人却将其淡忘了,近年才恢复敲响中华音。
     传戒法事
     白马寺于近代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这些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和亚洲等国。
   

第344章 出游(白马春风下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