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阁是观景亭,它坐落在老龙窝栈道之上。由于龙吟阁坐落位置独特,所以在这儿听群瀑泉声是游人的一大享受。溪流从珍珠滩流下,到了龙吟阁下,被山岩聚成湍流快速流入深潭,经过了一系列的缓急冲撞之后,留下了大小十几个瀑布,瀑布水声能够在涧谷中的回音壁间回荡。
云海,是老君山的一大奇观,而中鼎云海为老君山云海之首。云海出现时,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雾锁万峰。犹如站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之中,翠峰隐现似动若静。在上晴下阴的云海出现时,显现出“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的景观。
过了老龙窝,是一片油松林,旅游步道穿林而过,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林下便是珍珠滩。圆乎乎、光溜溜的鹅卵石在水光的映衬下,犹如珍珠散盘。清澈的溪水在珍珠间浅吟低唱。与轻烟似的松韵一起荡涤着来自喧嚣都市游人心中的烦恼,为游客憧憬着人生的五彩之梦。也称枫林醉秋
舍身崖是山顶游览过程中的第一个漂亮的自然风光景点。翘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倾,确实雄伟壮观。这就是老君山一处胜景“舍身崖”,每当日落之时,此处“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人画中”,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
在近千亩的范围内有大小石峰三千多座,形态各异。在这些奇石奇峰中,最着名的就是老君悟道峰,在天然石壁的夹缝中仍生长着百年苍松,形成峰林烟岚。
老君山峰林景观,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由于老君山花岗岩体与其它花岗岩的不同。老君山的岩体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岩体,被国内地质学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峰林之间内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故称之为“十里画屏”。
每年34月间老君山追梦谷中紫荆花竞相开放,美艳夺目,是绽放较早的“报春花”,当树枝上叶子还未长出时,枝条上花已盛开,又名“满条红”,紫荆花海。老君山紫荆为北方巨紫荆,又名乌桑、兄弟树、友谊树。花色紫红,形如蝴蝶,艳丽可爱,是分布于老君山海拔800—2000米阴坡处的特有植物。老君山紫荆具有花期早、 花期长、色泽艳、花朵密、树形大、花质优等六大特点。品种主要有丛生紫荆(灌木)、垂丝紫荆和总状花序紫荆(乔木);适应能力很强,性喜光,耐寒耐旱,也耐水渍。紫荆的根、皮均可入药,有活血行气、消肿止痛、解诸毒物的功效。
幽谷蛙鸣处老子李耳在此大彻大悟,一步登天跨上了伏牛之巅。悟道桥下河谷涧奇石好像都有生命,老子行至此地,坐下歇息,刚眨蒙眼与众天神相会,声声蛙鸣此起彼伏,搅得人心烦,老子用手一指,以静制动,点化为石。
据史书记载:“老君山,古号景室,中峰插天,诸峦翠立,去岭巅四十里(离老北街四十里),延 70余里”。因道家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后更名老君山沿袭至今。
清《卢氏县志》载:“国还归于周昭王时过函谷,犹龙之叹,现身说法,妙用无穷,当其过函谷,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乃着上下篇五千余言。令尹者即尹喜,字文公,道家所称,灵宝天尊是也。公尝仰观乾象,见东方紫气浮关,知有神圣过物色而迎之,果遇老子。今灵邑太初观(即古尹喜),候见老子终处,南宗圣宫,即尹喜之故宅也”。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了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了,《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据以下文字记载,老子归隐于洛阳景室山,即老君山。
《河南通志》卷七载:“老君山在卢氏县东南二百五十里,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
《肇城志》卷二十九记载:“老君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南跨鲁山,东接嵩县,周围不知几许。突峰悬崖,隐见云表。昔老子修炼于此上,有老君洞,丹灶、丹井遗迹俱存,人莫能至。传闻陟其顶,则襄汉诸山可以指教。”
《太平寰宇记》:“荆楚之地,卢氏东南近处有老君山,纪念老子李耳。中原老聘是楚人。”
《老子翼》卷七记载:“义曰:于是者,发句之瑞也;演者,广畅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经也。王子年《拾遗记》曰:老君居景室之山,与世人(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器,中有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系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呕心沥血以代墨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拾遗记》卷三记载:“老聘在周之末,居反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聘共谈天地之数。及聘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行。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鉴,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刻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行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呕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懐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存五千言”及至经成工毕,二人亦不知所往。”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仰慕老子修道养生而获的长寿之术,故信道教,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虔心祈祷:“联躬康泰,无疆福寿,民安国泰,天下太平。”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朝廷遣中使,发帑金,建栾川老君山太清官宫殿。继之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朝廷印造《道大藏经》颁发老君山。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二载:“老君山,在内乡县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故名”,此庙原有铁瓦
第352章 出游 道之始 中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