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讲的是古代史。正好讲到宋朝,老师便提到着名的烛影斧声的故事。他还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也提到了事件发生的根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他问,“兄弟相争反目或有相残,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就这件事来说,同学们以为谁该为这件事负责?大家主修文学,这是历史疑案,但俗话云:文史不分家,有言不得不言,那就言。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不亦快哉?”
于是班内开始喧哗起来。其实来上课的人目的相当明确,那就是考研,所以课程讲解也按考纲考点安排,大部分学生一般也是按部就班,默然听课,很少有这样吵闹的时候。不过,毕竟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性情跳脱,只需要一个导火索便如火药般引燃开来。
有人说,自然是宋太祖赵匡胤负全责。他一手导演,一手促进,最后事态超越了他的掌控,这是必然的结果。不是策划出了问题,就是执行的环节出了问题,反正都是他的问题。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人补充说,应该是执行时出了问题。赵匡胤宠弟过份,又自毁长城,这个责任他不担谁担?
也有人说,二人的妈,也就是杜太后才应该负主要责任。赵大比弟弟大了12岁。老太太总是偏向幼子的。就如西汉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后窦太后,就曾经要景帝让其弟继承帝位。女人这样做,其实也是保证自己身份不升级。女人的权力欲一旦激发起来也不输男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会千方百计保持自己的位置。假如儿子的儿子继位,他就有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儿媳做了太后,她就成了太皇太后。隔代就有隔阂,操作起起来总有些掣肘。也许赵匡胤在母亲在不得已时不愿违逆母亲,答应与弟共有天下。但答应归答应,但到了立太子的关键时刻,他也许不愿应诺了。在他看,天下已经安定,他的弟弟也享尽他赋予的特权和荣华,完成了他的使命,是时候将一切交出来了。赵光义自然不愿。权力是会上瘾的。也许他一开始并没太大的野心,也明白兄终弟及对国家来说并非幸事,也鲜有成功的案例,但是他还是要尝试顺利交割。他谴责兄长不遵母训,不守孝道。于是有了争吵,于是有了道不明的悬案。一死一生,权力的交接就这样完成了。是两人的妈纵容了次子的野心,她不该负责吗?
有人持不同意见,说赵光义才应该负主要责任。兄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作为兄弟,他该避嫌才是。如果说皇家是高危的家族,皇帝是高危的职业,那么,皇帝的继承人,太子,太孙,亦或太弟,都是众矢之的。按照传统来说,太子是正统的,其他的一般在非常情况下才会发生。他的兄长虽然给了他太弟应有的一切,却一直没有给他正式官方的身份认可,当然兄长的儿子他的侄子也没有。兄长的儿子他的侄子已长大成人,他感到了威胁,所以他要先发制
第424章 天城劫0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