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之战定在明日。
双方已经约定好了儒道之战的内容,分别是诗、赋、乐。
这儒道之战来的突然,林采臣都隐隐察觉到背后是有什么人在操作这一切。
如此兴师动众,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对付沈知鱼和林采臣俩人?
不会!
沈知鱼和林采臣又不是什么大人物,不值得这样布局。
不过,现在敌暗我明,只能见招拆招。
儒战,实质上比真刀真枪还要凶险很多。
儒道之战,以参战者自身精、气、神和儒道正气合二为一,依附在自己所作诗词歌赋上面,从而进行斗争。
本质上是神魂之间的碰撞。
胜者可壮大并吞噬对方神魂以及儒道正气,补充己身,提升修为。
但失败的一方,轻则儒心开裂,境界跌落。重则神魂受损,精神混乱,沦为废人。
一般而言,儒者之间不会轻易进行儒战,只有双方有极大仇恨,或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才会如此。
比如说,两人儒道理念完全相悖,视对方为仇敌。
十年以前,还没有儒战一说。儒战的出现,是由护国法师掌权后,为提升儒道力量,守护秦国黎民百姓,从而颁布的法令。
也就是说,这听起来如魔道一般的儒战,竟然是合法的。
秦国妖魔横行,儒家浩然正气,对天地邪魔外道有天然克制作用。
儒道修行,讲究水滴石穿,厚积薄发。
一般天赋差的儒生,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获得儒道神通,拥有一定降妖除魔的能力。
十年时间太长,不仅秦国却等不了这么久,很多儒生也等不了这么久。
秦国自从发现了儒者之间争斗,胜者吞噬败者儒道之气后,可大幅度增加儒道修为,大为惊喜。
于是,朝堂宣布儒战法令,大肆鼓励儒战,目的就是减少儒道修行时间,快速提高儒者战斗力。
秦国儒者千万,若儒道修行周期减半,那得增加多少战力?
至于儒道之战中失败的儒者,秦国才不会管它死活。
儒战有风险,入局需谨慎。
一时间,众多天赋较弱的儒生,在感到破境无望之下,纷纷投入到儒战之中。
这种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做法,当时就遭到了不少大儒的极力反对。
但无奈,天下儒生,天赋平平又好高骛远之辈,实在太多。
况且,儒道修行枯燥乏味,很少人可以坚持日复一日地修行。
儒战的出现,让很多投机之辈,以及不甘于平庸的儒生看到了希望。
因此,让原本秉持中庸淡泊的儒道,变得激进暴力了起来。
林采臣细细说着儒战关键之处,希望沈知鱼届时倍加注意。
经过一番讲解,沈知鱼对于儒战已经清晰。
“这还是儒道吗?听起来,简直就是在养蛊!”
“秦国怎么会颁布这样地法令?!”
沈知鱼此前认为修行儒道,不需要打打杀杀,算是危险系数很低的了。现在看来,我不害人,人也会害我。
弱者,就是原罪。
此间世界出了问题,天道之下,众生皆如蝼蚁。
这养蛊似的儒战,听上去就非常邪门。
沈知鱼虽然修行的也是儒道,但与普通的儒道完全不同,修行的是儒道里面极为特殊的儒剑之道。
儒剑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现在看来,有人想要折断沈知鱼这把剑,沈知鱼无法退缩。
既然如此,那沈知鱼决心就将这一剑斩开,让儒剑道上的所有的阻碍者,都成为他儒剑道的磨刀石。
沈知鱼修行了一夜。
......
东江河畔,东来阁上。
东来阁,坐落在东江边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当地文人骚客吟诗作对之处。
每有大型活动,必在东来阁,东来阁也算是洪都地标性建筑。
据说,当洪城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东来阁都会升腾起紫气。
这是因为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东来阁提诗作词,让东来阁在儒道正气长期熏陶下,积累下儒道神性。
紫气东来,是名东来阁。
这日,东来阁人山人海。不少人听闻今日有儒战在此,一大早汇聚过来凑热闹。
东来阁高有七层,每层阁楼的墙壁上都提满了诗词歌赋。
从一层往七层,越往上诗词质量越高,到了第七层都是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
一楼诗词最多,越往上诗词越少。
毕竟能成为传世经典的诗词还是太少,而作者也往往都是儒道修行有成的翰林、大儒。
儒战之地,在东来阁三层。
“来了,来了...白鹿书院沈知鱼、林采臣上来了...”
伴随着道道惊呼声,沈知鱼、林采臣踏上了东来阁三层。
三层已经坐满了人,只留下正堂右侧
第20章 儒战凶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