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零一章免除农税的初次展望[1/2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 杨氏良家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确定下府兵扩招,张瑞看向司马芝,问道:“军籍扩招至二十万,民部财政是否有压力?按理推算,粮草应该十分富足吧?”
      司马芝从容答道:“太尉请宽心,民部府库十分充裕。如今民部仍有黄金九万斤,白银八万斤,钱十九亿六千万,粮七千三百万石。”
      粮食今岁秋收后增加不少,但无论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都有大幅度下降,尤其黄金减少了数万斤。
      张瑞问道:“黄金、白银都减少数万斤,用往何处了?”
      司马芝解释道:“是用于修建永济渠。到如今永济渠已开工至第三年,各豪强所承包工程基本已接近尾声。官府检验合格后,陆续发放薪金。”
      “孤记得当初永济渠计划动用约二十亿钱?”
      “太尉博闻强识。工部预算为十九亿六千八百万钱,实际消耗二十一亿三千五百万钱。”
      二十一亿钱,能买近亿石粮食,一百三十多万吨。虽然在后世也就运粮公司几艘船的事情,但在这个年代,近亿石粮食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这些粮食足够关西绝产的情况下,所有百姓支撑一年。
      换言之,官府有这么多存粮,就能够抵抗一次赤地千里的旱灾。
      只要不是连续两年大旱,关西就不会爆发大规模起义。
      而这么大的财富投入到基建中,换来了一个惠及整个关中的大型水利工程。
      司马芝说道:“如今永济渠惠及关中良田共计八百万亩。如郑国渠一段,三百六十万亩,皆亩产八石左右。其他良田亩产亦在四石以上(汉石小,只相当于二十七市斤,亩产才一百零八斤。东汉一亩相当于0.6915市亩,换算一下一市亩产量是一百五十六斤。现代小麦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
      耗资如此巨大的永济渠,自然意义重大。
      《史记》、《汉书》都记载:“郑国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一钟为六石四斗,这比黄河中游亩产粟米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在张瑞入主关中之前,河东、太原的粟米产量都是只有一石半。也就是说,在仍然种粟的关东,百姓亩产量还是只有一石半。
      而关西改种粟米为种冬麦,一般亩产在三石半左右,水利发达的关中能高达四石,乃至最顶级的郑国渠,水流里有大量泥沙,养分充足能达到八石(亩产三百一十六斤,效果是化肥的三分之一略多)。
      永济渠灌溉八百万亩良田,就意味着仅关中地区,每年产量比关东就多出三千四百万石粮食。
      而且发达的水利,也有利于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
      这气候异常的冰河时期,旱涝保守的八百万亩良田,每年稳定提供四千六百四十万石粮食,能极大稳定人心。
      而每年四千六百四十万石的收入,两年就能让永济渠收回成本。第三年开始,就是盈利。
      当然这四千六百四十万石粮食,绝大部分都是百姓的,不归官府。
      但同样,二十一亿钱的支出,也并非会尽数消耗。
      其中近半会以算缗税的形式收回到官府。
     

第一百零一章免除农税的初次展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