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但面对大人的时候,尤其是自己刚刚还在跟人家孩子打架,顿时都有些心虚。
      他们其实并不太明白犯规的含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刚刚做的好像是错的。
      导播间里,儿童心理学教授于洋解释:“孩子对人的情绪其实十分敏感,他们能通过别人的情绪反馈得到自己的行为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给的是正相关的反馈,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对的。如果得到的负相关的反馈,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后面不会再犯,或者自己会注意。”
      热芭拿着话筒:\"不知道于教授能不能说得再通俗易懂一点呢?\"
      于洋点点头:“我们打个比方,(ccdj)一个孩子在玩闹的时候过了火,把另一个孩子的头打破了。\"
      \"这个时候被打破头的孩子的家长会做出三种反应。\"
      “第一种,没有反应,说着没事没关系之类的,自己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周围所有人没有给他异常的情绪反馈。”
      “第二种情况,对方家长不高兴,并且直接对孩子发火。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如果这样做就会让自己被骂、甚至挨打,从而对之前的行为形成一种做了会挨打的畏惧心里,孩子分不清畏惧和同理心,但是他知道这样做不对。\"
      “第三种情况,对方的家长不高兴,但没有对孩子发火,而是选择和孩子的家长沟通。这种情况下就和现在的第二小队和第三小队的小朋友们的情况类似。”
      “他们能感受得到自己的行为不好,让大人不高兴了,但是由于对方的家长没有对他们直接反馈,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的家长给出反馈。\"
      “如果孩子父亲是安慰孩子,心疼多过于教育,孩子虽然知道行为不好,但会觉得如果只是对外人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影响;”
      “如果孩子父亲和孩子讲道理或者直接打孩子,孩子就会有同理心或者畏惧心理,从而下意识避免在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孩子父亲和对方家长针锋相对,孩子就会觉得对方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会觉得双方是对立的关系,从而变本加厉。”
      “这里引申到了另一个问题,是让孩子产生同理心比较好还是让孩子畏惧更好,能当父母的都是成年人,自然知道怎么选择。只不过很多人因为工作、生活没有精力好好和孩子沟通,或者是出于一些别的目的,就会选择简单粗暴的让孩子畏惧。不过这个可以之后再讨论。”
      于洋解释完。
      他说得很多,如果继续长篇大论下去,只会让观众反感。
      毕竟现在餐厅里的事情早就过了好久了,这毕竟不是他的个人演讲,而是节目评委。
      虽然他是主攻儿童心理学,但他也并不是完全不懂成人心理学。
      经过一阵慌乱,最终四个小队按照位置坐好,第二小队和第三小队的孩子们都有些惴惴不安,都低着头偷眼去看陈导。
      此时他们的爸爸注意力都在陈导那里,显然还没有工夫给自家孩子引导。
      不过孩子也都不笨,知道在这个节目中即使是爸爸也要听陈导的话,所以陈导在孩子们的眼里也是属于有公信力的那一批人。
      \"陈导,这不公平,凭什么刚才林恒爸爸都犯规了还算他们过关?\"
      “就是啊,都说了不许说话。\"
      陈导只是拿着喇叭:“不可以说话,没说不可以叫。”
      他没说不可以攻击别人,你们不也带着孩子到处给别人捣乱吗?
      适当的钻游戏的漏洞是亮点,但他也觉得刚才其他小队做得挺过分的。
      想到这里,他还瞥了一眼刚才拦着壮壮的那个工作人员。
      他是让他们去分开打架的孩子们,又不是让他们拉偏架,怎么这个人脑子就这么不活络呢?
      唉,他用脚趾头想一想都知道这件事如果不给出合适的解释,节目组的口碑一定会一落千丈。
      “可他那个又不是动物叫。”欢欢爸爸不服气。
      “谁说不是的?”李博文这下不干了。
      如果说他们学动物叫到底犯不犯规,他可以安静下来听导演的安排。
      可质疑他是在说话,那可就过分了!
      “那你说,这是什么动物叫?\"欢欢爸爸针锋相对。
      李博文仰着脑袋,十分自豪:“龙叫!\"
      直播间的粉丝笑成一团。
      “哈哈,这给林恒爸爸服务的龙还是条进口龙呢。”
      “芜湖~”

第229章 芜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