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5章 电灯商行亏了,谁赚钱了?[1/2页]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九指神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千灯点亮淮阴侯府,给长安人开了眼界。
     长安城的贵人们开始采购电灯。越来越多的府邸,学着淮阴侯府的样子,在门口挂起电灯照明的成对大灯笼。厅堂内也开始安装成套的电灯泡照明。
     接电线、室内走线装灯,都成为一门生意,胡玄从巩邑抽调了一批夜校培训出来的电工来长安安装电灯。
     半个月时间,长安城核心区的贵人府邸和商行,都已经装上了电灯。
     这个时候,胡玄才能理解,李灵不计成本的给淮阴侯府送去上千盏电灯,是多么精明的一个计划,而之前想到,为了这个女朋友的闺蜜结婚,就送出上千盏灯,实在是心疼肉疼。
     背后是诚记和许记资本的玄记长安电灯商行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因为普天下只有这一家商行能够制作和安装电灯,这种垄断性质的生意,让人咋舌。
     一盏电灯售价要500钱,安装一盏电灯还要额外付120钱的工费,此外每盏灯每个月还要向电灯公司支付100钱的电费。最初只有巨富之家才有能力采购和使用电灯。
     在梁二规划的城区,有地下管廊,电线会通过地下管廊穿过,在地面设置电线杆,将电力引入住户家庭。
     但是在萧何所建设的城区,就只能靠地面上的电线杆接线入户。
     长安城的天空,被无数漆黑的电线所切割成碎片。
     电灯点亮长安,靠的是胡玄发明的钨丝、蒙恬的巩邑玻璃厂机器吹制的玻璃灯珠、巩邑金属拉丝厂生产的拉丝铜线、沈荃所领导的橡胶厂提供的像胶绝缘线套,此外就是位于未央宫不远处的长安火力发电厂——电厂同时为皇宫提供了供暖服务。
     每一盏闪亮的电灯,背后是巩邑工业体系的协同合作。
     卖电灯,是一笔亏损的生意。
     每盏灯的造价成本,都超过了700钱!卖掉一盏就要亏掉200钱。
     在这一年,玄记电灯商行在长安城销售掉一万五千只灯泡,这一项亏损了三百万钱。身为商行掌柜的胡玄,这一年看上去苍老了很多。
     好在诚记加大了对商行的投资,同时蒙恬和赵芃也出资从许记购买了一部分股份,继续追加投资给这个不断亏损的商行。
     投资者押注电灯制造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实际上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自从诚记从韩信手中买下了重石矿,被称为是铉的钨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随着工艺改善,钨丝制作工艺稳定、成品率提升、产量提升,钨丝的成本开始大幅度降低。
     玻璃厂专门为灯泡厂改良工艺,机器吹制的灯泡更薄、更坚韧,用料更少、成本不断降低。
     灯泡从抽真空转向充氮气,让灯泡的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机械工程师为灯泡设计了生产线,将灯丝安装、灯泡封装、充气的工艺从手工制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三年之后,胡玄电灯泡的成本降低到20钱以下,零售价格调整为100钱,这宗生意才逐渐开始扭亏为盈。
     巨额投入,忍受企业亏损三年,最终雨过天晴迎来盈利,建立了大秦最大的科技企业集团。这一案例成为长城大学工商系的经典案例,被无数次的分析。
     彼时,担任工商系客座教授的许记大掌柜许拙,每次讲起这个案例都心生苦涩:在玄记灯泡厂不断亏损的早期,自己最终看不到

第185章 电灯商行亏了,谁赚钱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