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这方面稍微做了些变通,将‘封地保留了下来。
      只是封地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最高级别的一种封赏形式罢了。
      商鞅对封地既没有治权,也没有征收赋税的权力,所以他才坦然的接受了下来。
      大典过后商鞅其实有想过到底是继续走完权臣功业的道路,帮助秦孝公共同发展壮大秦国,还是急流勇退保全自身?
      功高自危,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继续走下去无疑充满了危险。
      远的就不说了,就齐国那个田忌还不是被逼的逃离了齐国?
      孙膑倒是得以保全自身,但那是因为他及时隐退山林。
      商鞅倒不是怕秦孝公卸磨杀驴,他是由心的敬重秦孝公,坚信秦孝公绝不会负他。
      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除了国事之外他也还有很多事想做。
      而且秦国有秦孝公,他是一点都不担心秦国又变成以前那个样子。
      可正在商鞅决定辞官归隐的时候,秦孝公却突然病倒了。
      秦胜错愕的笔下的字都忘了写,匆忙抬起头来,眼中带着震惊:“这么快?都写进史书了,怕不是普通的病倒,孝公,这就要不行了吗?”
      秦胜的心情很复杂,有失落,也有遗憾。
      孝公还有那么多事没做,一统六国的梦想也才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时候病倒,怕是没有多少时间能活了。
      失去秦孝公的庇护,商鞅的结局……
      其实这些年商鞅自己在朝中也有了很强的势力,变法大臣们也都拥护他,支持他。
      太子……前太子多年流浪在外,在朝中并无实际拥护。
      若真让他们从新君和商鞅之间选择,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站在商鞅这边。
      若孝公真的去了,商鞅其实完全有能力废除新君自立为王。
      只是写到现在为止,秦胜眼中的商鞅一直都是以功业为重。
      他只注重功业,而不注重于手中拥有权力的多少。
      以商鞅的性子,为了大局,怕是宁死也不会自立为秦王。
      而且他一旦真的自立为王……
      秦国四十三郡县,三十六部族,世族根基深,戎狄归化时间短,只有嬴秦部族能将他们聚拢到一起。
      卫鞅虽有才干,但这些势力若真一起反扑,他就是有再多雷霆手段又能如何?
      西有戎狄部族反水,东有六国压境,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孝公多年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千里江山毁于一旦,新法崩溃……
      秦胜的心沉到了谷底,他仿佛已经代入了商鞅的视角,也透过浅浅的文字看到了商鞅的未来。
      商鞅这样的强臣本就不是谁都能容得下的,能遇上一个秦孝公已经算是平生大幸。
      废太子嬴驷跟商鞅之间因当年之事本就有隔阂……
      而且老实说,对两个太傅,嬴驷就没有愧疚吗?
      公孙贾刺字流放尚且能说是自找的,一切都是老太师一手谋划的结果。
      但是嬴虔被割鼻却是因为他才受的刑,他对这些旧世族是有愧的。
      孝公一旦去世,旧势力复辟,商鞅的处境实在是……
      秦胜仿佛通过商鞅看到了秦家先祖,也看到了现如今的秦家。
      写的是商鞅,可字里行间却也充满了秦家的影子。喜欢我一绿茶绑定人夫系统?不合适吧请大家收藏:

第136章 秦孝公病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