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6章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1/2页]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天民思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高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且饱受诟病的人物。他在秦王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以弄权专政、指鹿为马等行径,给后世留下了极为负面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口中奸佞小人的典型代表,为人的确难称良善。然而,历史的多面性往往在于,即使是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也不可否认地拥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与才华。
     在秦代严苛的律法体系之下,赵高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专业素养。他对秦朝的法令条文了如指掌,精通律法的程度在当时鲜有人能与之比肩。这种对法令的精通,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务处理中游刃有余,无论是司法审判还是行政事务的裁决,他都能凭借对律法的熟悉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在秦朝的官僚体系中逐渐崭露头角,也正因如此,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与认可。
     更为难得的是,赵高在书法艺术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堪称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在那个以书写为重要交流与记录方式的时代,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文化与身份的象征。赵高的书法风格独具魅力,他的笔法刚劲有力又不失细腻流畅,字体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变化,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力。他对笔墨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也正是因为赵高卓越的书法造诣,使得秦始皇对他的书法青睐有加。秦始皇作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其诏书不仅是传达政令的载体,更是彰显皇权威严的象征,对书写者的要求极高。而赵高凭借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了书写秦始皇诏书的不二人选。他书写的诏书,字体端庄大气、气势磅礴,完美地契合了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帝王身份,每一份诏书都堪称书法艺术与政治权威的完美结合。
     当秦王朝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后,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与文化的融合,秦始皇推行了统一文字的重大举措,决定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这一决策对于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赵高与李斯、太史令胡毋敬肩负起了重要使命。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这几部着作被作为全国规范字帖推广发行。这些字帖的内容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他们在继承大篆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规范,使其更符合小篆的书写要求与审美标准。
     时光流转至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这三篇字帖进行整合,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成为了《仓颉篇》,全书共五十五章。在西汉时期,《仓颉》《爰历》《博学》这三部作品又被合称为“三苍”,它们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学子们学习文字、书法的重要范本。然而,岁月无情,随着历史的变迁,因战乱、朝代更迭、文献保存条件等种种复杂原因,曾经广泛流传的《仓颉篇》文字大都不幸失传,只留下只言片语,令后世之人只能凭借着有限的资料,去想象和推测当年这些经典字帖的辉煌,以及赵高在书法传承与文字规范进程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赵高的形象始终如笼罩在迷雾之中,其功过是非的评判历来众说纷纭,形成了正反两极的激烈交锋。这种争议不仅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更折射出人们对历史人物解读的多元视角。
     从正面评价的维度来看,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着作《陔余丛考》中,以独特的历史眼光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赵翼援引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相关记载,大胆推测赵高本是赵国公子。在战国那个烽火连天、弱肉强食的时代,赵国被秦国铁骑踏破山河,宗庙倾覆,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巨大悲愤,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赵高心中熊熊燃烧。为了实现复仇大业,他毅然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抉择——自毁身体、忍痛自宫,以卑微的宦官身份潜入戒备森严的秦宫。进入秦宫后,赵高如同蛰伏的猎豹,在暗流涌动的权力漩涡中精心布局。他巧妙利用秦朝皇室内部的矛盾与猜忌,挑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争斗,在血雨腥风中逐步削弱秦朝宗室的力量,最终成功颠覆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这种观点下,赵高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奸佞小人,而是化身为忍辱负重、矢志复国的悲情英雄,其复仇之举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悲壮意味。
     这一颠覆性的观点,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情感共鸣,催生出不少赞美赵高复仇壮举的诗篇。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屈大均,在其诗作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诗句中,屈大均将赵高视为为赵国雪耻的英雄,将其与试图刺杀秦始皇的韩国志士张良(博浪沙行刺)相提并论,认为赵高彻底颠覆秦朝郡县制的功绩,远胜于张良的刺秦行动。另一位诗人吕星垣,在《咏赵高》中同样不吝赞美之词:“赵高赵国诸王孙,求为秦贼肢体残。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索引戋言颇辩冤,鹿马计胜长平战……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糸子婴维尔力。”诗中不仅点明了赵高的王孙身份和自宫复仇的艰辛历程,还将他“指鹿为马”的权谋之计,与长平之战相比较,认为其智谋更胜一筹,高度肯定了他推翻秦朝、手擒子婴的历史功绩。还有一首佚名的《咏赵高》更是直言:“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该诗将赵高置于楚汉相争的历史大背景下,认为他诛杀扶苏、胡亥,为推翻秦朝奠定基础的功劳,超过了汉朝的诸多开国功臣,甚至连张良的铁椎、荆轲的匕首都无法与之相媲美,将赵高的复仇之举推崇到了极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当代学术研究领域,现代学者李开元从全新的视角对赵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突破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史料考证,重新审视赵高的历史地位。李开元指出,赵高绝非单一的反面人物,而是一位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艺术领域,赵高堪称“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他的书法造诣精湛绝伦,其作品笔法精妙、结构严谨,在秦代书法界独树一帜,对秦朝文字的统一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上,他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专业技能方面,赵高是精通法律的专才,对秦朝律法条文烂熟于心,能够准确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政务,在司法和行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赵高在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方面同样表现卓越,他体魄高大强壮,展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骑术车技精湛,无论是驾驭战马还是操控马车,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武艺非同寻常,在秦宫的侍卫比武中常常技压群雄。在李开元眼中,赵高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才能和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朝的发展,值得给予更客观、全面的评价。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评价,共同构成了赵高这一历史人物复杂而多面的形象,也让后人对他的认识和研究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探索空间。
     然而,将赵高视为忍辱负重的赵国复仇者、文武双全的正面人物这一观点,其立论根基牢牢构筑在“赵高是赵国王室后人”这一前提之上。但细究历史典籍,这一关键前提实则疑点重重,远非确凿无疑。在现存的浩瀚史料中,关于赵高身世的记载不仅寥寥无几,且多语焉不详,相互矛盾之处频现,致使赵高的真实身世宛如被重重迷雾笼罩,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桩难解的迷案。<

第296章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