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胡须乱糟糟的,眼神却异常专注。忽然,他拍着大腿找来稻草 —— 先用棉纸将瓷器裹三层,那棉纸薄如蝉翼,却坚韧异常;再塞进木格箱,木格严丝合缝,每一处接口都用榫卯结构固定;箱底铺满晒干的稻草,每层之间用竹篾隔开,竹篾被削得极薄,却富有弹性。他让人将箱子从栈房顶推下去,箱底撞在沙地上裂开细纹,打开一看,里面的瓷器竟完好无损。“这叫‘三层防震法。” 哈桑举着一只碗给众人看,脸上满是自豪,“就是遇上风暴,也能保瓷器周全。就算船翻了,这箱子里的瓷器说不定都能安然无恙!”
     市井间很快冒出新行当。几个懂行的波斯商人支起摊子,挂起 “识瓷处” 的布幡,布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他们坐在铺着波斯地毯的矮凳上,面前摆着放大镜、瓷片样本和一本翻得卷边的《陶录》。一个络腮胡商人捧着祖传的青瓷盘,紧张得手心冒汗,盘子在他颤抖的手中微微晃动:“我这盘能当多少?这可是我爷爷传给我爹,我爹又传给我的宝贝啊!” 鉴定师用指甲轻叩盘沿,听着清脆的回音,又对着阳光查看瓷胎:“胎质疏松,最多抵两枚银币。不过这盘上的莲花纹倒是少见,留着自己用也不错。” 商人却松了口气:“能换两斤米就好!再撑不下去,家里的娃都要饿肚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亚丁湾的风沙渐渐平息,补给站的生意越发兴旺。栈房里的瓷器流水般出去,换来的珍珠、乳香堆积如山。乳香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引得蜜蜂都前来打转。有个老渔民划着独木舟来,独木舟上补丁摞补丁,船底还不断渗进水。他捧着一只豁口的青花碗,碗沿缺了一大块,露出粗糙的瓷胎:“这是我儿子从沉船里捞的,能换半袋小米吗?我婆娘病了,就等着米下锅啊!” 宝儿看着碗底模糊的锚纹,想起这规矩初立,需要让百姓信服,竟让他换了一整袋。老渔民捧着米袋,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沙滩上磕了三个响头,沙粒沾满他花白的胡须,哽咽着说:“好人啊,您这是救了我们一家的命啊!”
     傍晚的亚丁港,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波光粼粼的海面像是撒了一层碎金。商人们不再谈论银币,而是聚在茶馆里比划着瓷器。茶馆里摆着粗陶大碗,装着滚烫的薄荷茶。“我用三只青花碗换了一头骆驼!那骆驼可壮实了,能驮好多货!”“我那只釉里红瓶,换了十斤上等乳香!到时候拉到开罗,能赚个盆满钵满!” 瓷器碰撞的清脆声,混着驼铃声、叫卖声,在港湾里久久回荡。宝儿站在了望塔上,望着往来穿梭的商船,船帆上的补丁在风中猎猎作响,忽然明白 —— 真正的货币,从来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人们心中的信任。
     哈桑捧着新烧制的瓷器账本走来,账本封面用牛皮包裹,边角处还镶着铜皮。上面用朱笔记录着每一笔兑换:“夫人,如今连阿拉伯商人都开始模仿咱们的样式,只是他们烧不出这般透亮的釉色。您看,这是刚收到的消息,大马士革的窑厂也试着烧制带图案的瓷器了。” 宝儿接过账本,指尖拂过 “青花碗三百二十只” 的字样,忽然笑道:“告诉窑工,明日起,烧一批带亚丁湾风光的瓷器。把这里的棕榈树、骆驼商队都画上去,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瓷器独一无二!”
     夜色渐浓,补给站的灯笼次第亮起,昏黄的灯光映着栈房里的瓷器,宛如一片流动的星河。那些带着锚与帆船徽记的瓷器,正悄然改变着亚丁湾的贸易格局。而宝儿知道,这用瓷器铺就的商路,将会比银币铸造的道路,更加长远。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因为这些精美的瓷器,跨越重洋来到亚丁湾,而这里,也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喜欢。
  

第328章 亚丁湾的 瓷器货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