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哈桑边贴标签边说,他的动作仔细,木牌的位置统一在瓮口左侧,与早熟麦种子瓮的标签位置一致,方便日后查找。陶瓮被搬进仓库最内侧,远离门窗的 drafts,墙角的炭火盆(只在夜间点燃)能让这里的温度比别处高两度,防止种子受冻。
     傍晚的天空泛起橘红色的晚霞,气温随着太阳西沉迅速下降,田埂上的泥土已开始结冻,用脚踩上去不再下陷,反而留下清晰的脚印。农人们扛着锄头返回仓库,锄头上的泥土已冻成硬块,得用木槌敲才能脱落:“这叫‘带冻收工,锄头不洗干净,夜里上冻会生锈。” 陈老汉边敲边说,他的手上沾着泥块,遇冷后结成硬壳,用温水泡了半天才化开,“铁器就怕这忽冷忽热,保养不好明年就用不了。”
     仓库里,农人们围坐在油灯旁,开始编织明年育苗用的竹筐。竹篾是用今年新砍的毛竹劈成的,柔韧度正好,编织时每圈都要拉紧,“这筐底得编‘米字格,才结实,能装得下二十斤土。” 陈老汉示范着如何起头,竹篾在他手中灵活穿梭,很快就形成了整齐的网格,“编筐就像搭架子,底子牢了才能往上添东西,不然装再多也没用。” 年轻的农人们学得认真,手指被竹篾勒出红痕也不在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黎明时分,田埂上的冻土层已厚达半寸,陈老汉却坚持要继续翻土:“这冻土层下面的土最松,现在不翻,等化透了就板结了。” 他挥舞着锄头,冻土被砸开的瞬间,能看到里面细密的孔隙,“这些孔隙能存住明年的雨水,比任何灌溉都管用。” 翻起的冻土在阳光下渐渐融化,水汽升腾,仿佛土地在呼吸,与昨日的僵硬截然不同。
     宝儿在《备耕日志》上写下:“霜后翻土,种子入窖,农具修缮,皆顺天时。” 她合上日志时,仓库外传来了铁匠铺的锤声,与农人们的编织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筹备春耕的序曲。远处的田野在晨光中舒展,翻过的土地像铺开的褐色锦缎,等待着明年的种子播撒,而地窖里的球茎、仓库里的种子,都在安静地积蓄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召唤。
     农人们开始给土地施 “底肥”,将腐熟的牛羊粪均匀地撒在翻好的土地上,每亩撒五十斤:“这底肥得趁地冻前施下去,经过冬天的发酵,明年开春正好被土地吸收。” 陈老汉用锄头将肥料翻入土中,肥料与泥土混合的瞬间,冒出细小的气泡 —— 这是微生物活动的迹象,说明肥料仍在发酵,“您看这气泡,多活跃,明年的庄稼肯定能吃饱。”
     午后的阳光虽然温暖,但已没有之前的灼热,晒在身上只觉得舒服。农人们趁着这好天气,将仓库里的粮食重新盘点一遍,耐盐禾的谷粒少了两缸 —— 是分发给贫困百姓的口粮,早熟麦的麦粒也少了些,被磨成面粉做成了馒头。“粮食就是用来吃的,看着大家能吃饱,咱的辛苦就没白费。” 王晏之看着账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让人将剩下的粮食重新封存好,缸口的封印又加固了一层。
     夜幕降临,仓库里的油灯亮得更久了,农人们还在忙碌着,有的在整理种子,有的在修缮农具,有的在编织竹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明年的耕种虽然还远,但准备工作早已开始。陈老汉给年轻的农人们讲着往年的耕种经验,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讲得细致入微,“种地就像养孩子,得用心,得懂它的脾气,你对它好,它才会回报你。”
     黎明再次到来,田埂上的冻霜依旧,但农人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新的一天,新的工作又开始了,翻土、施肥、修农具、编竹筐…… 每个人都在为明年的丰收做着准备。仓库里的种子安静地躺着,地窖里的球茎也在沉睡,它们都在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再次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延续生命的循环。
    喜欢。
  

第388章 备耕事宜与天气转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