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晨雾裹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漫过田野,仓库屋檐下最后一串冰棱正在消融,水滴坠落的节奏越来越快,在地面敲出 “嗒嗒” 的声响。陈老汉蹲在翻耕后的土地上,抓起一把土块在掌心揉搓,冻层已完全化透,土粒里混着细碎的草屑,能攥成结实的泥团却不黏手 —— 这是 “返浆期” 的最佳状态,正如《异域粮谱》“春启篇” 所记:“土融如酥,草芽欲萌,乃备耕之先声”。远处的沟渠里,融雪汇成的水流泛着粼粼波光,将岸边的枯草冲刷得愈发青翠。
     “夫人,耐盐禾的种子有动静了!” 哈桑捧着打开的陶瓮跑进仓库,谷粒表面泛起淡淡的潮气,凑近能看到种脐处冒出针尖大的白芽,“陈老汉说这是‘醒种,比往年早了五日,定是地气转暖的缘故,您看这芽尖,一碰就颤!” 他说得没错,取出几粒谷粒放在竹盘里,用温水浸润片刻,白芽竟又伸长了半分,种皮的褐红色也变得鲜亮,与冬储时的沉郁截然不同。仓库里的温度已稳定在十五度,墙角的石灰硬块边缘开始酥松,显露出吸湿后的多孔结构。
     宝儿让人将种子瓮的桑皮纸掀开一角,保持每日通风一个时辰:“醒种不能急,得让它们慢慢透气,” 她用竹筛将谷粒过筛,剔除少数未萌芽的瘪粒,“这些醒得早的种子,开春要单独育苗,说不定能提前成熟。” 筛好的谷粒重新装入陶瓮,这次特意在瓮底垫了层干燥的槐树叶,“槐叶的苦味儿能防最后的虫害,比花椒更持久。” 六个陶瓮在仓库中央围成一圈,中间摆放着炭火盆(只在夜间点燃),保持着恒定的温度。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农人们拆除粪场的石板盖,发酵好的粪肥黑如墨,散发着醇厚的腐殖香,与未发酵时的腥气判若两物。“按大人的意思,这粪肥要趁着地气回升翻晒三日,” 幕僚用木叉挑起粪肥,里面的稻壳已完全腐熟,“晒透后再堆成圆顶,用泥封好,比直接储存更能保肥效。” 哈桑帮忙测量粪肥的湿度,用手攥紧能成团,落地却散开 —— 这是最佳的储存湿度,过干则养分流失,过湿则易发霉。翻晒的粪肥在阳光下蒸腾起白汽,像大地呼出的气息。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脊背发烫,田埂上的荠菜已冒出嫩绿的芽,叶片贴着地面舒展,像给土地镶了层绿边。农人们趁着暖意平整土地,用木耙将土块梳成细粒,耙齿划过地面时,能带出冬眠的蚯蚓 —— 这是土壤苏醒的标志。“这地得耙三遍,” 陈老汉用脚丈量畦宽,“第一遍碎土,第二遍整平,第三遍保墒,一遍都不能少。” 耙过的土地泛着油亮的黑,与未耙的地块相比,更显细腻,像揉过的面团。
     午后的东南风带着潮湿的暖意掠过沼泽地,野慈姑的地窖里,试芽盘的根须已长至一寸,芽尖的绿色愈发鲜亮。陈老汉让人将球茎从沙土中取出,用清水轻轻冲洗,根须在水中舒展如网:“该移到育苗盘里了,” 他用竹刀在松软的腐殖土上划出道道浅沟,“芽尖朝上,根须理顺,埋土一寸深正好。” 育苗盘里的腐殖土是用泥炭和草木灰按三比一混合的,既保水又透气,“这土能让新叶长得快,比单纯的园土强。”
     耐盐禾的育苗准备也在

第393章 冰消暖至与春备启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