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4章 断续春雨与播种进行时[1/2页]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晨雨像筛过的银粉,细密地斜织在田野上,耐盐禾的种子在浸种缸里吸足水分,种皮微微发胀,透过清澈的水层能看到胚芽已弯成小小的钩状,恰似《异域粮谱》“播种篇” 中描述的 “露白待播”。宝儿用竹漏勺将种子捞出,沥干的谷粒在竹盘里滚动,发出 “沙沙” 的轻响,她在《春播日志》上记录:“惊蛰后三日,断续春雨,耐盐禾种子露白,宜趁雨隙播种”,字迹旁画着带漏孔的播种器,箭头指向三寸深的土层标记。
     “夫人,野慈姑的育苗盘得挪进棚里!” 哈桑举着滴水的育苗盘跑来,盘里的新叶已展开半寸,叶片上滚动的雨珠顺着叶缘滴落,“陈老汉说这雨看着细,却能打歪嫩芽,您看这刚冒的新叶,已有几片被砸得蜷曲了!” 他说得没错,育苗棚外的野慈姑幼苗,叶片边缘果然泛着水渍般的黄,与棚内舒展的新叶形成对比。田埂上的积水已漫过脚踝,用木尺测量水深,达两寸 —— 比半个时辰前涨了一寸,土壤表层的泥泞能没过指节,踩上去能感到明显的黏滞。
     陈老汉指挥农人们加固育苗棚的油纸顶,在棚檐下加挂接水的竹槽,槽尾连接着引流的竹管,能将雨水导入田埂的排水沟:“这棚要‘外挡内疏,既不让雨水进棚伤苗,又能把棚顶的积水引走,” 他用木槌敲打棚架的竹桩,让其入土更深,“桩子扎得稳,哪怕再来场暴雨也不怕塌。” 加固后的棚内,温度保持在十八度,湿度六成,用手指轻触野慈姑的新叶,能感到厚实的蜡质层 —— 这是适应湿润环境的天然防护,比人工擦拭更有效。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农人们在耐盐禾的播种区开挖 “鱼鳞沟”,沟宽五寸、深六寸,沟底呈弧形,像鱼鳞般交错排列:“按大人的意思,这沟能分散雨水流速,比直沟排水快三成,还能留住表土不流失。” 哈桑站在沟边观察水流,雨水顺着弧形沟壁蜿蜒流淌,不会冲刷沟底的泥土,“您看这水走得多顺,一点都不费劲!” 沟边的播种带已划出浅痕,用草木灰做的标记在雨中依然清晰,每垄间距三尺,与耐盐禾的生长空间需求完全匹配。
     正午的雨势暂歇,阳光穿透云层在田间投下斑驳的光斑。农人们抓紧间隙播种耐盐禾,哈桑握着特制的播种器,器身的刻度线没入泥土时,刚好露出 “三寸” 标记:“这玩意儿比手播匀多了!” 他后退的脚步踩着预先划好的灰线,每步距离相等,播下的种子在土中形成笔直的线。宝儿让人用竹耙轻覆土层,耙齿的间距与种子大小匹配,既能盖严谷粒又不压实土壤,“就像给种子盖薄被,保暖又透气。”
     午后的南风卷着雨云重来,雨势比清晨更密,打在耐盐禾的播种带上,溅起的泥浆在地表结成薄壳。陈老汉让人在播种带铺设切碎的稻草,每平方米铺半斤,草段纵横交错形成透气层:“这草能缓冲雨水冲击,” 他用手按压草层,草段与泥土贴紧却不深陷,“等雨停了,草会慢慢腐烂成肥,比单独覆土更利生长。” 铺草后的地块,雨水不再直接冲刷表土,扒开草段能看到种子安然躺在土中,种皮已开始破裂,胚根隐约可见。
     野慈姑的育苗棚内,宝儿正在分苗。她用竹片将过密的幼苗轻轻

第394章 断续春雨与播种进行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