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地面剔除杂草而不伤幼苗根系:“这草要‘早剔,” 哈桑握着刀柄示范,“等长到寸高就不好除了,会跟幼苗抢养分。” 剔下的杂草被集中堆放在田埂上,将来可以沤制成绿肥 —— 这是比焚烧更环保的处理方式,能将养分还田。
傍晚的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农人们开始检查育苗棚的排水系统。竹槽的水流是否通畅,竹管是否有堵塞,排水沟是否有淤积,每处都要仔细查看:“排水不畅,棚里就会积水,” 陈老汉用竹竿疏通堵塞的竹管,“哪怕只是一寸深的水,也能泡坏幼苗的根。” 疏通后的排水系统,水流 “哗哗” 作响,像在唱一首轻快的歌,与棚内幼苗生长的静谧形成对比。
仓库里,宝儿正在记录幼苗的生长数据。耐盐禾的幼苗平均高度已达一寸半,子叶展开度两寸;野慈姑的幼苗高度一寸,新叶数量两片,比昨日各增长了半分。“这些数据说明通风和追肥都起了作用,” 她指着记录册上的曲线说,曲线呈稳步上升趋势,“只要保持住,再过十日就能间苗了。” 记录册旁放着明日的工作计划,上面写着 “检查挡雨罩稳固性”“给耐盐禾幼苗培土” 等事项,每一项都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
黎明时分,雨停了,天边露出鱼肚白。田野的积水已退去不少,露出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耐盐禾的幼苗在晨露中显得格外精神,子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像缀着的珍珠;野慈姑的幼苗新叶舒展,叶色翠绿,没有再出现霉病的迹象。农人们踏着露水来到田间,开始了新一天的管护工作,检查挡雨罩、疏通排水沟、观察幼苗生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老汉带着农人们给耐盐禾的幼苗培土,用小锄头将行间的泥土轻轻推向幼苗根部,培土高度半寸:“这土能固定幼苗,防止雨后倒伏,” 他边培土边说,“还能让根系周围的土壤更紧实,吸收养分更有力。” 培土后的幼苗,像站在小土坡上,显得更加稳固,与未培土的相比,抗风能力明显增强。
午后的阳光终于完全穿透云层,暖洋洋地照在田野上。农人们掀开育苗棚的油纸,让野慈姑的幼苗晒晒太阳:“这阳光能杀菌,” 哈桑看着幼苗说,“比什么药都管用。” 阳光下的幼苗,叶片舒展,尽情地吸收着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色变得更加鲜亮。
夜幕降临,仓库里的油灯亮了起来,农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白天的管护经验。陈老汉给大家讲着如何辨别幼苗是否健康,如何根据天气调整管护措施,每个人都听得认真。“种地就得跟着天走,” 陈老汉说,“天要下雨,咱就排水挡雨;天要放晴,咱就通风晒太阳,顺应自然,庄稼才能长得好。”
宝儿在《幼苗管护日志》上写下:“春雨连绵虽给幼苗管护带来挑战,但通过通风、追肥、培土等措施,幼苗长势良好,抗逆性增强。” 她合上日志,看着窗外的夜空,星星点点,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她知道,只要继续精心管护,这些幼苗终将茁壮成长,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喜欢。
第395章 春雨连绵与幼苗管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