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则建议掺河沙:“沙占三成,能增强透气性,” 竹刀划过黏土层,断面光滑如镜,“这种土保水,出苗后要少浇水。”
     午后的云层渐渐变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在野慈姑田的圩埂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老汉带着农人们调试新制的播种车,车轴上的木齿轮咬合精准,每转动一圈,恰好下种三粒:“这车子一天能播三亩,比手播快十倍,” 他让年轻后生推着车在空地上试走,车辙笔直如线,“播耐盐禾要走直线,行距一尺五,株距五寸,错一点都影响收成。”
     宝儿在整理发给各队的农书时,特意在每本《农政录》里夹了几张草药图谱。“这是治‘根腐病的马齿苋,” 她指着图谱上的植物,“淮西湿地多,这种草随处可见,捣碎了兑水浇根,比石灰水管用。” 旁边的《救荒本草》抄本里,她用红笔标出野慈姑的食用方法:“球茎可蒸可煮,茎叶焯水后能腌咸菜,写清楚了,万一遇灾年能救急。”
     傍晚的霞光将驿道染成金红,第一队赴濠州的农技师已整装待发。他们的行囊里除了种子和农具,还装着陈老汉特意准备的 “土药包”—— 艾草、苍术、花椒混合的药末,能防途中染病。“到了地方先看土壤,” 陈老汉拉着带队后生的手反复叮嘱,“沙土地要早浇水,黏土地要高起垄,记不住就翻书,别瞎种。” 后生们齐声应着,背上的育苗盘在暮色中晃动,像驮着一片绿色的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晏之站在城头目送队伍远去,手里的诏书已仔细收好,放在铺着防潮油纸的木盒里。幕僚来报,各州府的回执已陆续送到,濠州守将甚至派来了五十名士兵帮忙拓荒。“告诉他们,” 王晏之望着远处渐暗的田野,“先育苗,后播种,宁可慢些,也要保证成活率。” 晚风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吹来,耐盐禾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的话语。
     仓库里的灯亮到深夜,宝儿还在核对最后一批种子清单。耐盐禾种子总计三千石,野慈姑种茎八百斤,按计划分赴六个州府。墙角的陶瓮里装着精选的 “试种样本”,每州十份,贴着详细的生长记录:“楚州一号种,耐盐度三成,成熟期一百二十日”。油灯的光晕在纸页上晃动,映着她笔下整齐的字迹,仿佛在书写一部新的农书。
     黎明前,第一缕阳光终于驱散了所有云层,直射在翻耕后的土地上。陈老汉踩着露水来到田间,用脚丈量昨夜划出的畦沟,沟宽恰好三寸 —— 这是播种耐盐禾的最佳宽度。远处的田埂上,哈桑带着农人们正在搭建临时的了望台,站在台上能看清二十亩地的出苗情况。“等苗出齐了,” 陈老汉望着初升的太阳,“就该教淮西的乡亲们看苗情了。”
     驿道上,赴泗州的队伍也出发了。他们的马车里装着特制的 “浸种缸”,缸壁上刻着水位线,保证种子浸泡的深度恰到好处。赶车的老农哼着楚州的歌谣,歌声混着车轮的吱呀声,在晨光中的田野上回荡。车辙旁,新萌发的耐盐禾幼苗顶着露珠,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仿佛在为远去的队伍送行。
     王晏之的书房里,新的奏章正在起草。他计划在秋收后奏请朝廷,将耐盐禾推广至黄河沿岸的盐碱地。案头的《农政录》上,他用朱笔添了一句:“地无废土,唯在善用”,墨迹未干,却已透着坚定的信念。窗外的阳光越发明亮,照亮了纸上的字迹,也照亮了半壁江山的希望。
    喜欢。
  

第399章 雾散云开与诏命初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