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一丝暖意漫过粮仓的草帘,凝结在帘上的冰珠渐渐化成水珠,顺着帘边滴落,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陈老汉背着竹篓走进粮仓,篓里装着新制的 “测湿器”—— 用三根不同粗细的麻绳系在木杆上,粗绳吸潮后会下垂一寸,中绳半寸,细绳仅三分:“这玩意儿比光靠鼻子闻准,” 他将木杆插进粮堆,“粗绳要是动了,就得赶紧翻仓,” 粮堆表层的谷粒在雾中泛着淡白的光泽,用手捻起一把,干燥得能听到摩擦的脆响。
“哈桑,把那批精选的耐盐禾种子搬到晒谷场!” 宝儿的声音从仓库门口传来,她正指挥农妇们解开陶瓮的封纸。瓮里的种子饱满如珠,表皮的褐红色在晨光中格外鲜亮,每粒都经过三次筛选:“先晒三日,每天翻动四次,” 她用竹筛舀起种子,阳光透过筛孔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晒透了才能拌种,拌种用的草木灰要提前炒干,” 农妇们将种子均匀摊在竹席上,席子下垫着的芦苇能隔潮,种子铺开的厚度恰好一寸,保证受热均匀。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测量队在新田确定垄向,步弓的麻绳在渐暖的风中微微松弛。“按太阳轨迹,垄向要偏东南十五度,” 测量队的老把式调整步弓角度,“这样正午的阳光能照透整个垄间,比正南北向多晒半个时辰,” 他用竹桩在冻土上标记垄线,桩顶系着的红布条在雾中轻轻飘动。新田边缘,农人们正在挖掘 “探坑”,坑深五尺,每层土样都装入贴有标签的陶罐:“表层三寸是盐碱土,” 幕僚在记录本上画图,“中间两尺是熟土,最下面是生土,改良时要分层处理。”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脊背发暖,冻土表层化出半寸厚的泥浆。陈老汉带着农人们给粮仓做 “春防” 准备,他们将仓内的石灰袋全部更换,新石灰泛着雪白的光泽:“这石灰要每袋半斤,” 他用秤称着石灰,“比冬天多放三成,开春潮气重,得提前防备,” 更换下来的旧石灰没有浪费,被运到新田堆存,“打碎后能拌土改良盐碱地,一点不糟践。” 粮仓的通风管也做了调整,将芦苇杆换成更粗的竹管:“竹管透气更好,还能防老鼠啃咬,” 他用手拍打竹管,发出空洞的回响。
午后的南风带着潮湿的暖意掠过沼泽地,野慈姑的地窖里,球茎开始微微萌动。宝儿让人将沙藏的球茎搬到窖口通风,球茎表皮的紫晕愈发明显:“再过十日就要切块育苗了,” 她用竹刀在球茎上标记芽眼,“每个切块要带两个芽眼,切口涂草木灰,” 农妇们将球茎按大小分级,大的做种,小的装筐,“这些小球茎能腌咸菜,开春给雇工当口粮,” 地窖的温度计显示十二度,比上月升高了七度,湿度稳定在六十度,正是球茎萌动的最佳条件。
农人们趁着化冻间隙检修灌溉工具,水车的木轮被抬到阳光下晾晒,轮辐上的冰碴融化成水珠,顺着木纹流淌。“这木轮要每根辐条都涂桐油,” 老木匠用刷子蘸着桐油,“轴套里要填上新的麻丝,浸过牛油的那种,” 他转动轮轴,声音顺滑无卡顿,“这样开春抽水才省力,比去年能多抽三成水。” 哈桑带着年轻人清理灌溉渠,渠底的冰碴被砸碎运走,露出下面平整的夯土:“渠边要培土半尺,” 他用锄头拍打渠岸,“防止化冻后坍塌,” 清理出的淤泥堆在渠边,将来能当肥料。
王晏之带着账房先生清点春耕物资,仓库里的农具堆得像小山。“耐盐禾种子三百石、野慈姑种茎两千斤、草木灰五万担,” 账房先生拨着算盘,“犁铧五十张、锄头两百把、镰刀三百把,” 王晏之在清单上批注:“再增购牛车二十辆、竹筐五百个,” 他指着窗外渐浓的暮色,“开春化冻后路难走,运输工具要备足。” 物资旁,农技师们正在调试 “拌种剂”,用艾草、苍术、皂角按比例混合,加水煮沸后过滤:“这药剂能防地下虫害,” 农技
第406章 冬尽待春与耕播细备[1/2页]